基于GPS结果的川滇地区地壳形变有限元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1-10-09 08:57
依据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构造,构建该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的有限元模型,以高精度的GPS速度场作为外部约束条件,以本研究区域内部主要断层的滑动特征作为内部约束条件,对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该地区地壳运动的速度场和应力场。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在各断层交汇处,特别是甘孜—玉树和鲜水河断裂交汇处两侧、小江和红河断裂交汇处北侧、则木河和小江断裂交汇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
【文章来源】:内陆地震. 2020,34(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川滇地区活动断裂分布和1970年以来MS5及以上地震分布
在构建模型时选取了19°N~32°N,94°E~106°E的矩形区域,将上文中讨论的11条活动断层及断裂带分布纳入模型中。在川滇地区模型中,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表明,上文中选取的多条活动断裂在倾角均较大,多为陡倾[1,2],故将断裂作垂直处理[14-15]。除少数断裂外,重要活动断裂都为岩石圈断裂,模型选取厚度为80 km,即包括全部地壳深至上地幔,如图3(a)所示。图3 川滇地区断层模型(a)及有限元模型网格(b)
图2 川滇地区断层的选取对模型网格采用四面体单元进行划分,块体网格尺寸约为20 km,有限元模型划分网格后的模型如图3(b)所示,单元数目为164 657,共有32 832个节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滇强震活动图像特征及其重复性研究[J]. 黄圣睦,董瑞英. 内陆地震. 2015(01)
[2]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方法综述[J]. 罗炬,李志海,王海涛. 内陆地震. 2011(04)
[3]断层分布及几何形态对川西及邻区应变分配的影响[J]. 王辉,刘杰,申旭辉,刘勉,李青松,石耀霖,张国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4)
[4]青藏高原GPS位移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成因的数值模拟[J]. 曹建玲,石耀霖,张怀,王辉. 科学通报. 2009(02)
[5]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J]. 王阎昭,王恩宁,沈正康,王敏,甘卫军,乔学军,孟国杰,李铁明,陶玮,杨永林,程佳,李鹏.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5)
[6]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J]. 黄圣睦,董瑞英,张永久. 内陆地震. 2006(04)
[7]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 乔学军,王琪,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04(05)
[8]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陈立春. 地学前缘. 2003(S1)
[9]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J]. 赵洪声,和宏伟,张立,李晏平. 内陆地震. 2001(01)
博士论文
[1]川滇地区地壳变形的动力学成因及强震间相互作用机理[D]. 李玉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GPS分析与构造变形模拟[D]. 王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
[3]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 宋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
[4]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D]. 皇甫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川滇地区强震孕育的深部动力环境研究[D]. 马宏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构造应力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李红.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08
本文编号:3426044
【文章来源】:内陆地震. 2020,34(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川滇地区活动断裂分布和1970年以来MS5及以上地震分布
在构建模型时选取了19°N~32°N,94°E~106°E的矩形区域,将上文中讨论的11条活动断层及断裂带分布纳入模型中。在川滇地区模型中,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表明,上文中选取的多条活动断裂在倾角均较大,多为陡倾[1,2],故将断裂作垂直处理[14-15]。除少数断裂外,重要活动断裂都为岩石圈断裂,模型选取厚度为80 km,即包括全部地壳深至上地幔,如图3(a)所示。图3 川滇地区断层模型(a)及有限元模型网格(b)
图2 川滇地区断层的选取对模型网格采用四面体单元进行划分,块体网格尺寸约为20 km,有限元模型划分网格后的模型如图3(b)所示,单元数目为164 657,共有32 832个节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滇强震活动图像特征及其重复性研究[J]. 黄圣睦,董瑞英. 内陆地震. 2015(01)
[2]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方法综述[J]. 罗炬,李志海,王海涛. 内陆地震. 2011(04)
[3]断层分布及几何形态对川西及邻区应变分配的影响[J]. 王辉,刘杰,申旭辉,刘勉,李青松,石耀霖,张国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4)
[4]青藏高原GPS位移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成因的数值模拟[J]. 曹建玲,石耀霖,张怀,王辉. 科学通报. 2009(02)
[5]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J]. 王阎昭,王恩宁,沈正康,王敏,甘卫军,乔学军,孟国杰,李铁明,陶玮,杨永林,程佳,李鹏.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5)
[6]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J]. 黄圣睦,董瑞英,张永久. 内陆地震. 2006(04)
[7]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 乔学军,王琪,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04(05)
[8]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陈立春. 地学前缘. 2003(S1)
[9]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分析[J]. 赵洪声,和宏伟,张立,李晏平. 内陆地震. 2001(01)
博士论文
[1]川滇地区地壳变形的动力学成因及强震间相互作用机理[D]. 李玉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2]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GPS分析与构造变形模拟[D]. 王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
[3]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D]. 宋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
[4]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D]. 皇甫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川滇地区强震孕育的深部动力环境研究[D]. 马宏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构造应力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李红.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008
本文编号:3426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2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