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7段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长7段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异常压力是全球含油气盆地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其产生机理、分布特征与油气在生成、运聚成藏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性。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中也存在有异常高压现象,在其地质演化史上包含有两个异常压力高峰,第一个峰出现在中生界的延长组;第二个峰出现于比延长组的峰更为发育的上古生界。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为延长组长7储层,勘探潜力极其巨大,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油藏。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属陕北斜坡带东南部,区内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是最主要的烃源岩段。其中长73小层烃源岩最为发育,生烃膨胀作用显著,产生强大的过剩压力,成为石油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内50余口单井编制泥岩压实曲线来研究其泥岩压实规律,并且运用平衡深度法计算泥岩异常压力,从而详细刻画异常压力发育形态、系统分析异常压力分布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内延长组下组合油藏分布规律,讨论研究区内异常压力与石油运聚的关系,最终从异常压力角度阐明油气聚集的规律。本次研究取得的结论与认识如下:1)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单井过剩压力的形态属于上下叠置型,长7段在上部静水压力下发展有两个或以上高压系统而且高压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带;2)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异常压力在剖面上与石油运移、聚集关系明显,石油以垂向运移为主,纵向过剩压力梯度小有利于其成藏,局部异常超压体的发育影响了其产油性;3)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平面上过剩压力相对低值区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在烃源岩分布地区,其过剩压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排烃程度,过剩压力大代表生成的烃类滞留严重,而过剩压力小则表明排烃充分,良好的排流环境是成藏必须的物质基础;4)研究区长7储层长73小层、长71小层与长72小层之间存在较高的过剩压力差,较高的过剩压力差驱动长7油层烃源岩产生的油气沿着微裂缝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因此,长7储层较高的过剩压力差为油气的运移、聚集提供了充足动力。
【关键词】:下寺湾地区 长7 异常压力 平衡深度法 油气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6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
- 1.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8-13
- 1.2.1 国外异常压力研究进展9-10
- 1.2.2 国内异常压力研究进展10-12
- 1.2.3 鄂尔多斯盆地异常压力研究进展12-13
- 1.3 研究内容13
- 1.4 技术路线13-14
- 1.5 完成工作14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14-16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16-28
- 2.1 工区位置及区域构造特征16-17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17-23
- 2.2.1 地层层序17-18
- 2.2.2 延长组地质特征18-19
- 2.2.3 长7油层组标志层识别19-21
- 2.2.4 长7小层划分对比结果21-23
- 2.3 区域沉积背景23
- 2.4 油气地质概况23-28
- 2.4.1 延长组长7烃源岩条件23-24
- 2.4.2 砂体展布特征24-25
- 2.4.3 储层特征25-26
- 2.4.4 生储盖成藏组合26-27
- 2.4.5 圈闭类型27
- 2.4.6 石油运移成藏特征27-28
- 第三章 异常压力分布特征28-38
- 3.1 异常压力的概念与分类28-30
- 3.1.1 一些与异常地层压力相关的基本概念28-29
- 3.1.2 异常地层压力分类29-30
- 3.2 利用声波时差恢复异常压力30-31
- 3.3 异常压力分布特征31-38
- 3.3.1 延长组压实系数分布特征32-33
- 3.3.2 下寺湾长7段单井异常压力分布特征33-34
- 3.3.3 下寺湾长7段异常压力剖面分布特征34-35
- 3.3.4 下寺湾长7段异常压力平面分布特征35-38
- 第四章 异常压力成因分析38-43
- 4.1 形成异常压力的各种地质背景38
- 4.2 常见的异常高压成因机制38-41
- 4.2.1 与应力有关的成因机理39
- 4.2.2 流体体积增大的成因机制39-41
- 4.2.3 流体运动和浮力的成因机制41
- 4.3 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异常高压的形成机制41-43
- 4.3.1 地层的欠压实特征及增压作用41-42
- 4.3.2 烃类生成的增压作用42-43
- 第五章 异常压力与致密油分布关系43-48
- 5.1 剖面上过剩压力与产能的关系43-44
- 5.2 平面上过剩压力与产能的关系44-48
- 第六章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莉,祗淑华,卫香莉,陈曙光,诸葛月英;天然气分布聚集规律与异常压力环境的关系[J];油气井测试;2002年04期
2 褚庆忠,李耀华;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3 RandiS.Martinsen;吴文旷;;已出版文献中有关异常压力的综述:对研究压力封存箱的意义[J];国外油气勘探;1998年02期
4 刘曦翔;杨正茂;丁晓琪;杨鹏;;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异常压力特征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4年02期
5 曹海防;闫林;夏斌;周莉;;柴西南古近系和新近系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3期
6 马中远;黄苇;蒋海军;尚凯;;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异常压力成因及地质意义[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游俊;黄骅拗陷中区异常压力带的分布及其形成机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S1期
8 王全有;郭殿东;;地层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要素的影响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2期
9 张勇刚;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异常压力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会军,吴泰然,郝银全,张秀珠,马宗晋;异常压力对有机质的抑制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红霞;姜秀芳;曹建军;贾容;;利用异常压力对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预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e,
本文编号:345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