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主要不整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21-10-24 19:34
不整合面限定了一个沉积盆地演化的主要阶段,只有正确认识了盆地内的主要不整合,才能更好地理解盆地的演化过程。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多阶段变动过程中,在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内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尽管前人对四川盆地不整合的发育特征已有较多阐述,但尚未从全盆地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四川盆地不整合的性质、结构、规模等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和论述。本论文利用露头、钻井及区域地震资料,对四川盆地14个主要不整合的结构性质、分布范围、时限及剥蚀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和分析,确定了不整合的结构类型、发育规模、区域剥蚀方向、剥蚀时限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盆地不整合进行了分级,并据此划分了四川盆地的构造层序、探讨了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而对目前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并受到密切关注的川中-川西北地区加里东-海西期不整合和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深入理解四川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桐湾Ⅰ幕构造运动形成的灯三段与灯二段的不整合,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分布面积约占盆地面积的2/3,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川中地区发育微角度单斜不整合,只剥蚀了灯二段顶部地层,为NW-SE向剥蚀;桐湾Ⅱ幕构造运动形成的寒武系与震旦系的不...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导航图
形成有中、新生代红层分布的盆地,盆地界线轮廓清晰,盆地周缘受构造带控制具有沉积盆地、构造盆地以及地貌盆地的性质。盆地轮廓近似菱形被山系围绕,西抵龙门山断褶带,往西过渡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北面为米仓山-大巴山断褶带,往北过渡为秦岭地槽褶皱系,西南和东南抵大凉山-大娄山-齐耀山,为滇黔川鄂褶皱带(图 2-1),整体呈北东向的菱形外貌。
桐湾Ⅰ幕不整合分布特征图(部分钻井和露头资料据代寒松等,2010;邢凤2015;邹才能等,2014;汪泽成等,2014;谷志东等,2014)沿盆地北缘米仓山-汉南地区展布的野外露头显示,灯二段顶部白云岩砂岩呈假整合接触。广元旺苍、米仓山前缘宁强、南江杨坝及勉县纸坊均可见此不整合的存在(图 3-1),其中以南江杨坝剖面为例,灯二段顶大气水淋滤作用而发育溶孔白云岩,与灯三段薄层状的砂质泥岩不整合东北缘万源-城口-巫溪地区则有所不同,镇巴小洋和城口东安灯二段,云岩与灯三段泥页岩或粉砂岩的假整合接触(图 3-1、3-4ab),而位于口明月及河鱼地区灯二段与灯三段为连续的欠补偿的含硅质深水连续 3-1),据李智武等(2019)研究表明盆地东北缘震旦纪-寒武纪期间为的构造格局,城口-开县地区为裂-坳陷区域。基于马深 1 井对川北地区地震剖面精细层位标定,SW-NE 向地震剖面-B’显示(图 3-2),灯一段和灯二段明显超覆于盆地北缘的米仓山-汉南上,古隆起对川北-东北地区灯一段和灯二段沉积具有控制作用。灯三段地层厚度变化不大,表明在灯三段和灯四段沉积时古隆起已经逐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李智武,冉波,肖斌,宋金民,郑玲,李金玺,王瀚,肖斌,叶玥豪,蔡其新,刘树根. 地学前缘. 2019(01)
[2]天井山古隆起的“前世今生”:论古隆起的构造复原[J]. 何登发,伍顺利. 地学前缘. 2019(01)
[3]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沈树忠,张华,张以春,袁东勋,陈波,何卫红,牟林,林巍,王文倩,陈军,吴琼,曹长群,王玥,王向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4]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J]. 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 地学前缘. 2019(01)
[5]“下削上超”地层不整合的基本类型与地质意义[J]. 何登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6)
[6]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及模式[J]. 宋学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4)
[7]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 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 现代地质. 2017(02)
[8]四川盆地及邻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及沉积特征[J]. 聂海宽,金之钧,马鑫,刘忠宝,林拓,杨振恒. 石油学报. 2017(02)
[9]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J].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李秋芬,翟秀芬,黄平辉,彭平,杨帆,张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6)
[10]扬子陆块西部古隆起演化及其对郁南运动的反映[J]. 周恳恳,许效松. 地质论评. 2016(05)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机制[D]. 梅庆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 张运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层序充填及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 杨国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4]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D]. 周小进.中南大学 2009
[5]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D]. 刘刚.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6]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分布研究[D]. 高红灿.成都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东北部古隆起的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D]. 范慧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綦江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 卢磊勋.成都理工大学 2017
[3]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关键界面识别与表征[D]. 王邱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4]黔西北地区构造演化与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特征研究[D]. 付景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5]川北广元地区寒武纪地层及沉积体系差异性研究[D]. 莫雄.成都理工大学 2012
[6]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研究[D]. 王大洋.成都理工大学 2010
[7]贵州及周缘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背景[D]. 陈永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8]泸州古隆起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 王鑫.成都理工大学 2007
[9]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奥陶系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 刘善华.西南石油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55857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导航图
形成有中、新生代红层分布的盆地,盆地界线轮廓清晰,盆地周缘受构造带控制具有沉积盆地、构造盆地以及地貌盆地的性质。盆地轮廓近似菱形被山系围绕,西抵龙门山断褶带,往西过渡为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北面为米仓山-大巴山断褶带,往北过渡为秦岭地槽褶皱系,西南和东南抵大凉山-大娄山-齐耀山,为滇黔川鄂褶皱带(图 2-1),整体呈北东向的菱形外貌。
桐湾Ⅰ幕不整合分布特征图(部分钻井和露头资料据代寒松等,2010;邢凤2015;邹才能等,2014;汪泽成等,2014;谷志东等,2014)沿盆地北缘米仓山-汉南地区展布的野外露头显示,灯二段顶部白云岩砂岩呈假整合接触。广元旺苍、米仓山前缘宁强、南江杨坝及勉县纸坊均可见此不整合的存在(图 3-1),其中以南江杨坝剖面为例,灯二段顶大气水淋滤作用而发育溶孔白云岩,与灯三段薄层状的砂质泥岩不整合东北缘万源-城口-巫溪地区则有所不同,镇巴小洋和城口东安灯二段,云岩与灯三段泥页岩或粉砂岩的假整合接触(图 3-1、3-4ab),而位于口明月及河鱼地区灯二段与灯三段为连续的欠补偿的含硅质深水连续 3-1),据李智武等(2019)研究表明盆地东北缘震旦纪-寒武纪期间为的构造格局,城口-开县地区为裂-坳陷区域。基于马深 1 井对川北地区地震剖面精细层位标定,SW-NE 向地震剖面-B’显示(图 3-2),灯一段和灯二段明显超覆于盆地北缘的米仓山-汉南上,古隆起对川北-东北地区灯一段和灯二段沉积具有控制作用。灯三段地层厚度变化不大,表明在灯三段和灯四段沉积时古隆起已经逐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纪—早寒武世隆-坳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李智武,冉波,肖斌,宋金民,郑玲,李金玺,王瀚,肖斌,叶玥豪,蔡其新,刘树根. 地学前缘. 2019(01)
[2]天井山古隆起的“前世今生”:论古隆起的构造复原[J]. 何登发,伍顺利. 地学前缘. 2019(01)
[3]中国二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沈树忠,张华,张以春,袁东勋,陈波,何卫红,牟林,林巍,王文倩,陈军,吴琼,曹长群,王玥,王向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4]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J]. 黄涵宇,何登发,李英强,范慧达. 地学前缘. 2019(01)
[5]“下削上超”地层不整合的基本类型与地质意义[J]. 何登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6)
[6]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及模式[J]. 宋学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4)
[7]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 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 现代地质. 2017(02)
[8]四川盆地及邻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及沉积特征[J]. 聂海宽,金之钧,马鑫,刘忠宝,林拓,杨振恒. 石油学报. 2017(02)
[9]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J].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李秋芬,翟秀芬,黄平辉,彭平,杨帆,张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6(06)
[10]扬子陆块西部古隆起演化及其对郁南运动的反映[J]. 周恳恳,许效松. 地质论评. 2016(05)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机制[D]. 梅庆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2]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 张运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3]四川盆地晚侏罗世至新近纪层序充填及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 杨国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4]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D]. 周小进.中南大学 2009
[5]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D]. 刘刚.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6]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分布研究[D]. 高红灿.成都理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东北部古隆起的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D]. 范慧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綦江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 卢磊勋.成都理工大学 2017
[3]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关键界面识别与表征[D]. 王邱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4]黔西北地区构造演化与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特征研究[D]. 付景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5]川北广元地区寒武纪地层及沉积体系差异性研究[D]. 莫雄.成都理工大学 2012
[6]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研究[D]. 王大洋.成都理工大学 2010
[7]贵州及周缘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背景[D]. 陈永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8]泸州古隆起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 王鑫.成都理工大学 2007
[9]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奥陶系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 刘善华.西南石油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55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5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