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应力应变变化与地球动力学
发布时间:2021-10-27 05:29
地球内部的应力、应变场时刻都在变化,它们与地球动力过程紧密相关。本论文旨在理解地壳应力应变变化与地球上各种动力学过程(如潮汐、水文过程和地震等)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观测和理论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在观测方面,我们提取了北美西部钻孔应变仪资料中异常的地壳形变信号,并通过定量分析,探索了这些异常形变信号与地球固体潮、地下水变化、地震等动力过程的联系。在理论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计算全球应力变化的物理框架,计算了地球表面载荷、新疆呼图壁储气库注采气、朝鲜核试验等外力在地球内部引起的应力变化,并分析了它们对当地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在观测方面,我们从北美西部板块边界观测平台(PBO)钻孔应变仪资料中提取异常地壳形变信号,并探索其物理机制。(1)我们发现了振幅比理论值大1至2个数量级的强烈24小时周期S1应变固体潮,并提出它是由大气压的弹性加载和地表气温的热弹效应引起的。(2)我们发现美国加州Parkfield和Anza两个地区地壳浅层局部区域发生了比地球固体潮大1至2个数量级(达2微应变)的强烈长周期形变,且该形变与当地降水、地下水变化相关;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我们提出了一种由降水至地下水渗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2.1?PBO?
空间波长和背景大气压的空间波长相似,从而地球对这两个压力的应变响应也??相似的。同时,基于背景压力引起的应变信号与相应的背景大气压的相位相同??(参见图2.5及后文讨论),我们还假定等效地表压力ESP与S1应变同相。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S1应变潮的等效地表压力ESP的振幅与S1大气压潮汐的??幅度相同,但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相关性(图2.2a、2.2b和2.3a)。??《a)?'V?jA.??,fcrrtiiTld*Ainp?tud?(E?P)?#,?B?ro<n?trte?PtMMra?TW??I?>■??>■!??TVfc|M?|?S,?Ph>M?OUTarwHW??(4?a?,:?.??*?占?〇?Q?〇?.s?〇?--??^?.?p?.?^??-?嗲???1?(^)?\v^?-??Ni?i?????id?Tr^.?I°H?_2:\?I匕‘I?V、」???-IM?-!?'?-1M'?-ll?4??IM'??〇0??-<?'?-IM'?*11?丨?-ll?'?-lao'?-IS*'?-)???-!???-IW?-I*'?-!?'?-ISO?-ll?'?-ll???图2.2从应变仪数据中的提取的SI应变??图注:从PBO应变仪数据中提取的(a)?S1应变(表示为等效表面压力,ESP)、(b)地??表大气压S1和(c)去除大气压效应后的残余S1应变的的振幅(以ESP表示)。S1??振幅的大小与圆的半径成正比(见图例)。(d)?S1大气压潮汐和S1应变潮汐的相位差??(表示为箭头与东方向之间的锐角
?我们发现,上述残余S1应变潮的存在是由于总S1应变潮相对于S1大气??压力潮汐存在相位滞后造成的(图2.2d和2.3b)。为了进一步确认相位滞后,??我们使从大气压中提取出的S1大压潮汐滞后一定的相位,并使用相位滞后之后??的S1气压信号作为基函数从应变仪数据中提取S1应变信号。我们测试了从0°??到360°的各种可能的相位滞后,并分别从应变仪数据中提取S1应变信号。在??图2.4中,我们给出了我们对B087仪的测量仪1记录的应变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当S1大气压基函数相位滞后43°时,残余在应变数据中无法用??该基函数提取的S1应变潮的振幅达到最小值,这表明S1应变潮相对于S1大??气压潮汐表现出43°的相位滞后。该相位滞后也与使用BAYTAP-G直接提取的??S1大气压潮汐和S1应变潮汐之间的相位差进行比较(图2.4中的红色虚线),??两者相差小于5°。来自这两种不同方法的一致结果证实了?S]应变潮汐相对于??S1大气压潮汐确实存在相位滞后。??Amplitude?Relationship?Phase?Relationship??2〇〇?-j??1?1???1?1??1?1?1???(a)?*?(b)?iso??115〇???i/{?—?100??C?T?/?-?SO?I5??°l10。?X?i??*?!?0????i?幽,??0°?/?90°?-?-150??0?50?100?150?200?-150?-100?-50?0?50?100?150??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当前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审视——以应变不变量为标尺[J]. 刘序俨,王紫燕,方宏芳,黄声明,王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0)
[2]日本9级大震前我国钻孔应变网测到两起地块强烈受压事件[J]. 池顺良.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5)
[3]RZB型钻孔应变仪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监测中的应用[J]. 李涛,陈群策,欧阳祖熙,宁杰远,陈征,吴立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4]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2)
[5]四分量钻孔应变台网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应变变化[J]. 邱泽华,唐磊,周龙寿,阚宝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01)
[6]钻孔差应变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自由振荡[J]. 邱泽华,马瑾,池顺良,刘厚明. 地球物理学报. 2007(03)
[7]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J].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地震. 2005(03)
[8]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J].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01)
[9]钻孔应变仪在地震前的记录及地震预测[J]. 蒋靖祥,尹光华,哈斯高娃. 地震研究. 2000(04)
本文编号:3460968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2.1?PBO?
空间波长和背景大气压的空间波长相似,从而地球对这两个压力的应变响应也??相似的。同时,基于背景压力引起的应变信号与相应的背景大气压的相位相同??(参见图2.5及后文讨论),我们还假定等效地表压力ESP与S1应变同相。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S1应变潮的等效地表压力ESP的振幅与S1大气压潮汐的??幅度相同,但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空间相关性(图2.2a、2.2b和2.3a)。??《a)?'V?jA.??,fcrrtiiTld*Ainp?tud?(E?P)?#,?B?ro<n?trte?PtMMra?TW??I?>■??>■!??TVfc|M?|?S,?Ph>M?OUTarwHW??(4?a?,:?.??*?占?〇?Q?〇?.s?〇?--??^?.?p?.?^??-?嗲???1?(^)?\v^?-??Ni?i?????id?Tr^.?I°H?_2:\?I匕‘I?V、」???-IM?-!?'?-1M'?-ll?4??IM'??〇0??-<?'?-IM'?*11?丨?-ll?'?-lao'?-IS*'?-)???-!???-IW?-I*'?-!?'?-ISO?-ll?'?-ll???图2.2从应变仪数据中的提取的SI应变??图注:从PBO应变仪数据中提取的(a)?S1应变(表示为等效表面压力,ESP)、(b)地??表大气压S1和(c)去除大气压效应后的残余S1应变的的振幅(以ESP表示)。S1??振幅的大小与圆的半径成正比(见图例)。(d)?S1大气压潮汐和S1应变潮汐的相位差??(表示为箭头与东方向之间的锐角
?我们发现,上述残余S1应变潮的存在是由于总S1应变潮相对于S1大气??压力潮汐存在相位滞后造成的(图2.2d和2.3b)。为了进一步确认相位滞后,??我们使从大气压中提取出的S1大压潮汐滞后一定的相位,并使用相位滞后之后??的S1气压信号作为基函数从应变仪数据中提取S1应变信号。我们测试了从0°??到360°的各种可能的相位滞后,并分别从应变仪数据中提取S1应变信号。在??图2.4中,我们给出了我们对B087仪的测量仪1记录的应变进行测试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当S1大气压基函数相位滞后43°时,残余在应变数据中无法用??该基函数提取的S1应变潮的振幅达到最小值,这表明S1应变潮相对于S1大??气压潮汐表现出43°的相位滞后。该相位滞后也与使用BAYTAP-G直接提取的??S1大气压潮汐和S1应变潮汐之间的相位差进行比较(图2.4中的红色虚线),??两者相差小于5°。来自这两种不同方法的一致结果证实了?S]应变潮汐相对于??S1大气压潮汐确实存在相位滞后。??Amplitude?Relationship?Phase?Relationship??2〇〇?-j??1?1???1?1??1?1?1???(a)?*?(b)?iso??115〇???i/{?—?100??C?T?/?-?SO?I5??°l10。?X?i??*?!?0????i?幽,??0°?/?90°?-?-150??0?50?100?150?200?-150?-100?-50?0?50?100?150??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当前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审视——以应变不变量为标尺[J]. 刘序俨,王紫燕,方宏芳,黄声明,王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14(10)
[2]日本9级大震前我国钻孔应变网测到两起地块强烈受压事件[J]. 池顺良.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5)
[3]RZB型钻孔应变仪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监测中的应用[J]. 李涛,陈群策,欧阳祖熙,宁杰远,陈征,吴立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4]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2)
[5]四分量钻孔应变台网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应变变化[J]. 邱泽华,唐磊,周龙寿,阚宝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01)
[6]钻孔差应变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自由振荡[J]. 邱泽华,马瑾,池顺良,刘厚明. 地球物理学报. 2007(03)
[7]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J].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地震. 2005(03)
[8]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J].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5(01)
[9]钻孔应变仪在地震前的记录及地震预测[J]. 蒋靖祥,尹光华,哈斯高娃. 地震研究. 2000(04)
本文编号:3460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6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