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构造特征与活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13:48
金沙江断裂带是一条具有多期活动的缝合线构造,由金沙江主断裂及其西界断裂、东界断裂等3条主要断裂和西支断裂、巴塘断裂以及其它一些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组成,宽约50~60 km,总体走向近南北向,控制不同构造层的边界。大致以北侧巴塘断裂和南侧德钦-中甸-大具断裂为界,断裂带可分为北、中、南3段。通过地质调查、地震活动性研究及断裂带物质测年分析等,认为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各条次级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方式以右旋水平走滑兼逆冲运动为主。据断裂活动时代、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等综合分析,认为金沙江主断裂带的里甫-日雨断裂、曾大同断裂等具有发生6.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文章来源】:人民长江. 2020,51(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金沙江断裂带平面分布
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主要以NNE-近南北向里甫-日雨断裂(F5)、曾大同断裂(F6)等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其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小规模次级断裂(见图2)。这些断裂性质上均具有逆冲兼具右旋走滑多重性质,平面上形成呈花状收敛展布的花状构造,主要体现在断裂带间发育地层断夹块(如F5-1徐麦-尼务断裂与F5-2树亚卡断裂之间发育蛇绿岩断夹块)。断裂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系,以构造角砾岩为主,主断面附近可见碎粒岩、碎粉岩甚至断层泥,常见构造挤压片理化带、构造挤压透镜体及碳质集中与后期热液活动迹象等。3 断裂特征与活动性
在亚日贡南(99°21′26.9″E,29°26′54.3″N)处,地貌上高阶地上发育断层槽谷,槽谷两侧均见有断面出露,断面清晰,砾块沿断面定向排列,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并直接延向地表(见图4)。断错的近地表砂土中碳屑AMS测年结果为(1 940±30)a BP。该点西侧约60 m的阶地中部砾石层近底部夹有薄层粉砂淤泥,其有机质AMS测年结果为(24 430±80)a BP。冉村西南N958(99°20′21.7″E,29°23′44.8″N)处,公路一侧剖面上,断层断错了T3阶地下部的湖相地层以及上部古土壤层,断面清晰,湖相地层被右旋断错约7m(见图5)。公路的另一侧,见古土壤上部砂砾、黏土层被断错,垂直断距约1.5 m,断面向上延伸呈灌入式砂脉。砂脉灌入地层底部淤泥状砂土中有机质黏土AMS测年结果为(19 060±50)a BP,据此估算该断裂在全新世的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0.37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8 mm/a。图4 亚日贡南断错全新世地层剖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3年云南奔子栏M5.9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J]. 常祖峰. 地震地质. 2015(01)
[2]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貌表现[J]. 常祖峰,张艳凤,李鉴林,臧阳. 地震研究. 2014(01)
[3]红河断裂带的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J]. 王绍晋,张建国,余庆坤,龙晓帆. 地震研究. 2010(02)
[4]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量的定量研究[J]. 向宏发,虢顺民,张晚霞,韩竹军,张秉良,万景林,董兴权,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7(01)
[5]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监测[J]. 唐文清,刘宇平,陈智梁,黄丁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03)
[6]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J]. 向宏发,韩竹军,虢顺民,张晚霞,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4(04)
[7]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 乔学军,王琪,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04(05)
[8]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J]. 张家声,李燕,韩竹均. 地学前缘. 2003(S1)
[9]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J]. 张培震,王敏,甘卫军,邓起东. 地学前缘. 2003(S1)
[10]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本文编号:3485469
【文章来源】:人民长江. 2020,51(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金沙江断裂带平面分布
金沙江主断裂带中段主要以NNE-近南北向里甫-日雨断裂(F5)、曾大同断裂(F6)等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其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小规模次级断裂(见图2)。这些断裂性质上均具有逆冲兼具右旋走滑多重性质,平面上形成呈花状收敛展布的花状构造,主要体现在断裂带间发育地层断夹块(如F5-1徐麦-尼务断裂与F5-2树亚卡断裂之间发育蛇绿岩断夹块)。断裂构造岩主要为碎裂岩系,以构造角砾岩为主,主断面附近可见碎粒岩、碎粉岩甚至断层泥,常见构造挤压片理化带、构造挤压透镜体及碳质集中与后期热液活动迹象等。3 断裂特征与活动性
在亚日贡南(99°21′26.9″E,29°26′54.3″N)处,地貌上高阶地上发育断层槽谷,槽谷两侧均见有断面出露,断面清晰,砾块沿断面定向排列,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并直接延向地表(见图4)。断错的近地表砂土中碳屑AMS测年结果为(1 940±30)a BP。该点西侧约60 m的阶地中部砾石层近底部夹有薄层粉砂淤泥,其有机质AMS测年结果为(24 430±80)a BP。冉村西南N958(99°20′21.7″E,29°23′44.8″N)处,公路一侧剖面上,断层断错了T3阶地下部的湖相地层以及上部古土壤层,断面清晰,湖相地层被右旋断错约7m(见图5)。公路的另一侧,见古土壤上部砂砾、黏土层被断错,垂直断距约1.5 m,断面向上延伸呈灌入式砂脉。砂脉灌入地层底部淤泥状砂土中有机质黏土AMS测年结果为(19 060±50)a BP,据此估算该断裂在全新世的右旋水平滑动速率为0.37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8 mm/a。图4 亚日贡南断错全新世地层剖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3年云南奔子栏M5.9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J]. 常祖峰. 地震地质. 2015(01)
[2]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貌表现[J]. 常祖峰,张艳凤,李鉴林,臧阳. 地震研究. 2014(01)
[3]红河断裂带的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J]. 王绍晋,张建国,余庆坤,龙晓帆. 地震研究. 2010(02)
[4]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量的定量研究[J]. 向宏发,虢顺民,张晚霞,韩竹军,张秉良,万景林,董兴权,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7(01)
[5]鲜水河断裂及两侧地块的GPS监测[J]. 唐文清,刘宇平,陈智梁,黄丁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5(03)
[6]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J]. 向宏发,韩竹军,虢顺民,张晚霞,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4(04)
[7]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 乔学军,王琪,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04(05)
[8]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J]. 张家声,李燕,韩竹均. 地学前缘. 2003(S1)
[9]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J]. 张培震,王敏,甘卫军,邓起东. 地学前缘. 2003(S1)
[10]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本文编号:3485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8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