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赣北晚中生代岭上超镁铁岩的岩石成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发布时间:2021-11-17 04:42
  华南内陆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广泛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赣北新余地区的岭上超镁铁岩体形成于(120.8±1.4)Ma的早白垩世晚期,其作为钦杭结合带东段早白垩世幔源岩浆活动的记录,是研究华南中部晚中生代地幔属性及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良好对象。在系统分析岭上超镁铁质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超镁铁质岩的源区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大地构造背景。数据表明,岭上超镁铁岩在形成过程中未遭受明显的地壳混染,其MgO含量集中且与Ti O2、Al2O3、Ni、Th等元素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反映该岩体未发生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但Mg#的变化范围和La-Sm分异程度反映堆晶作用和部分熔融可能对岩浆演化有所影响。稀土和微量元素(如Nb、Ta、Zr、Hf等)特征类似于板内玄武岩(OIB),低SiO2、高Ti、高Fe/Mn比值和Ni等特征均显示与软流圈地幔关系密切。但锆石εHf(t)(6.83~11.41)未达到亏损地幔的程度、Nb/Ta比值接近于岩石圈地幔值,且在相关元素图解中具尖晶石橄榄岩地幔源区低程度部分熔融的特征。反映岭上超镁铁岩可能是...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赣北晚中生代岭上超镁铁岩的岩石成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钦杭结合带东段地质简图(a)和岭上超镁铁岩体地质简图(b)

地幔,岩体,岩浆,微量元素


岭上超镁铁岩微量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中(图5b),各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曲线基本平行,暗示岩浆源区的统一性。Cr(1413×10-6~2167×10-6)、Ni(927×10-6~1170×10-6)较高指示了岩浆具幔源属性。无显著的Zr、Hf和Ti异常,Nb和Ta富集,除Rb、Ba和Sr外,曲线形态与OIB非常类似。大部分样品具有负Sr异常和Rb、Ba变化较大的特点,可能与岩石较强的蚀变有关。2件样品出现微弱的Sr正异常,可能与其局部斜长石的含量有关(图5b)。MgO的含量比较集中,Ti O2、CaO、Al2O3、Ni、Cr、Sr、Th和MgO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4 讨论

蛛网图,蛛网图,稀土元素,微量元素


华南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主要发生在245~230 Ma、180~175 Ma、165~142 Ma、130~101 Ma、95~85 Ma六个阶段。其中晚中生代(约120 Ma)镁铁质岩常与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相伴生形成类双峰式火成岩。早白垩世(139~123 Ma)A型花岗岩或碱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以西,在钦杭结合带形成了132~123 Ma的A型花岗岩带(毛建仁等,2014)和一系列晚古生代的基性岩墙(80~100Ma)(谢桂青等,2003)。在华夏地块东南部则形成了大规模的酸性火山-侵入杂岩(145~125 Ma)和沿长乐—南澳断裂带断续分布的镁铁质侵入岩(129~100 Ma)(周金城等,2001)。同时区域上还发育有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和多个变质核杂岩。同期的玄武质熔岩广泛发育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断陷盆地中,显示该阶段华南东部发生了显著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4.2 地壳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祁连西北缘肃北红庙沟地区早奥陶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计波,黄博涛,李向民,王磊.  西北地质. 2019(04)
[2]钦杭何在?来自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的认识[J]. 严加永,吕庆田,罗凡,陈安国,叶高峰,张永谦,张昆,赵金花,张冲,刘振东,刘彦.  中国地质. 2019(04)
[3]华南大陆东部若干构造问题的思考[J]. 宋传中,李加好,严加永,王阳阳,刘振东,袁芳,李振伟.  中国地质. 2019(04)
[4]大陆再造与钦杭带北东段多期铜金成矿作用[J]. 倪培,王国光.  岩石学报. 2017(11)
[5]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J]. 徐先兵,汤帅,李源,章泽军.  中国地质. 2015(01)
[6]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研究:现状与前景[J]. 毛建仁,厉子龙,叶海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12)
[7]Mesozoic tectono-magmatic activities in South China: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MAO JianRen,LI ZiLong,YE HaiMin.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4(12)
[8]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J].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  中国地质. 2014(01)
[9]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J]. ZHANG GuoWei,GUO AnLin,WANG YueJun,LI SanZhong,DONG YunPeng,LIU ShaoFeng,HE DengFa,CHENG ShunYou,LU RuKui,YAO AnPi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3(11)
[10]华南陆缘晚中生代造山及其地质意义[J]. 崔建军,张岳桥,董树文,江博明,徐先兵,马立成,李建华,苏金宝,李勇.  中国地质. 2013(01)



本文编号:3500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00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