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隆起区的变质—变形、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1-11-17 13:46
蚌埠隆起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南缘,胶-辽-吉造山带的东南缘,记录了华北南缘最古老的地壳物质、不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和演化过程。本论文以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年代学为研究基础,选择五河-明光地质剖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蚌埠隆起区变质杂岩的物质组合、变质强度、变形类型、形成环境、年代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了华北南缘中、下地壳构造层次的变质-变形特征。五河岩群分为为西堌堆岩层、庄子里岩层、峰山李岩层、小张庄岩层和殷涧岩层5个岩石单元。详实的岩石类型分析揭示,自北向南具铁镁质岩石向硅铝质岩石过渡,原岩类型由基性岩向酸性岩过渡的特征。峰期变质PT条件评价结果分别为T=731℃801℃、P=0.901.10Gpa(西堌堆岩层),T=733℃968℃、P=0.921.23Gpa(庄子里岩层),T=764℃825℃、P=0.50.9Gpa(峰山李岩层),T=567℃729℃、P=0.30.5Gpa(小张庄岩层)和...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主要克拉通划分简图(据Zhaoetal.,2000a修改)
图 1.2 华北克拉通构造单元划分及蚌埠隆起区的位置(据 Zhao et al., 2013)Fig1.2 Tectonic subdivis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proposed by Zhao et al. (2013) and thegeographic location of BengBu Uplift值得注意的是:蚌埠隆起区除了出露有新太古代的五河群外,这些物质(地层)层次清晰,发育连续,变形规则,变质有序,且出露齐全,似乎构成了一个完好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剖面”。进一步查明其岩石学特征,厘定物质组合,解析构造变形,建立构造层次,将有助于系统分析区内变质-变形规律,为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壳结构,提供有效信息。虽然前人对蚌埠隆起区的岩石组合、变质条件及年代学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Xu et al., 2002,2005,2006a,b,2008,2009; 许文良等,2006;Liu et al., 2009,2013; Yang et al.,2 009, 2010; Wang et al., 2011;Wang et al., 2009,2013),但至今为止研究内容相对局限,现象观查分布
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其北界为利辛断裂,南界为洞山断裂,东部则受郯庐断裂所限(图2.1)。蚌埠隆起区保存有华北克拉通古老的变质岩石基底,主要为五河群和凤阳群变质岩(Zhao & Zhai, 2013; Liu et al.,2015, Shi et al., 2017)。谢家荣(1947)对皖北蚌埠隆起古老变质基底进行了初步研究,将该区域变质基底岩石成为“五台山片岩系”。1965 年时,一些矿产普查勘测报告中将其统称为“凤阳群”。至 1979 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正式将该套出露的古老变质基底岩石按照岩性差别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最底层命名为五河群,主体岩石为一套片麻岩,由变质镁铁质岩石和表壳岩系构成,岩性较为丰富,变质程度差异较大;上部则命名为凤阳群,主要由片岩-大理岩构成(1/20 万蚌埠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9;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987;荆延仁等,1991)。安徽区调队(1978)对蚌埠隆起区岩群进行细分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麻粒岩相金红石微量元素体系[J]. 陈意,陈思,苏斌,李仪兵,郭顺. 地球科学. 2018(01)
[2]蚌埠隆起区东部变质块体的P—T条件及锆石年代学研究[J]. 李梦婵,刘国生,陈俊,李飞. 地质论评. 2017(02)
[3]蚌埠隆起区石榴辉石岩变质PT轨迹及年代学研究[J]. 王娟,宋传中. 地质科学. 2016 (04)
[4]蚌埠马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年代学分析[J]. 汪佩佩,宋传中,李加好,任升莲,张妍,王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5]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内变形记录与构造意义[J]. 宋利宏,朱光,赵田,林少泽. 地质论评. 2016(02)
[6]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hafnium isotopes from rutile using LA-MC-ICP-MS[J]. LI Yang,YANG YueHeng,JIAO ShuJuan,WU FuYuan,YANG JinHui,XIE LieWen,HUANG Chao.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5(12)
[7]华北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的生长和变质演化[J]. 刘贻灿,王程程,张品刚,聂佳珍. 岩石学报. 2015(10)
[8]蚌埠隆起区煌斑岩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李加好,宋传中,任升莲,张妍,杨帆,王微,汪佩佩. 地质科学. 2015 (03)
[9]华北板块东南缘五河杂岩的麻粒岩相变质、部分熔融与交代作用[J]. 刘贻灿,王程程,张品刚,GROPPO Chiara,ROLFO Franco,王安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01)
[10]五河杂岩的变质岩石学及P-T条件分析——来自蒙城南ZK02钻孔的研究[J]. 王娟,盛勇,卜香萍,康涛,石永红. 地质科学. 2014(02)
本文编号:3501039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主要克拉通划分简图(据Zhaoetal.,2000a修改)
图 1.2 华北克拉通构造单元划分及蚌埠隆起区的位置(据 Zhao et al., 2013)Fig1.2 Tectonic subdivis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proposed by Zhao et al. (2013) and thegeographic location of BengBu Uplift值得注意的是:蚌埠隆起区除了出露有新太古代的五河群外,这些物质(地层)层次清晰,发育连续,变形规则,变质有序,且出露齐全,似乎构成了一个完好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剖面”。进一步查明其岩石学特征,厘定物质组合,解析构造变形,建立构造层次,将有助于系统分析区内变质-变形规律,为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壳结构,提供有效信息。虽然前人对蚌埠隆起区的岩石组合、变质条件及年代学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Xu et al., 2002,2005,2006a,b,2008,2009; 许文良等,2006;Liu et al., 2009,2013; Yang et al.,2 009, 2010; Wang et al., 2011;Wang et al., 2009,2013),但至今为止研究内容相对局限,现象观查分布
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其北界为利辛断裂,南界为洞山断裂,东部则受郯庐断裂所限(图2.1)。蚌埠隆起区保存有华北克拉通古老的变质岩石基底,主要为五河群和凤阳群变质岩(Zhao & Zhai, 2013; Liu et al.,2015, Shi et al., 2017)。谢家荣(1947)对皖北蚌埠隆起古老变质基底进行了初步研究,将该区域变质基底岩石成为“五台山片岩系”。1965 年时,一些矿产普查勘测报告中将其统称为“凤阳群”。至 1979 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正式将该套出露的古老变质基底岩石按照岩性差别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最底层命名为五河群,主体岩石为一套片麻岩,由变质镁铁质岩石和表壳岩系构成,岩性较为丰富,变质程度差异较大;上部则命名为凤阳群,主要由片岩-大理岩构成(1/20 万蚌埠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9;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987;荆延仁等,1991)。安徽区调队(1978)对蚌埠隆起区岩群进行细分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麻粒岩相金红石微量元素体系[J]. 陈意,陈思,苏斌,李仪兵,郭顺. 地球科学. 2018(01)
[2]蚌埠隆起区东部变质块体的P—T条件及锆石年代学研究[J]. 李梦婵,刘国生,陈俊,李飞. 地质论评. 2017(02)
[3]蚌埠隆起区石榴辉石岩变质PT轨迹及年代学研究[J]. 王娟,宋传中. 地质科学. 2016 (04)
[4]蚌埠马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年代学分析[J]. 汪佩佩,宋传中,李加好,任升莲,张妍,王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5]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内变形记录与构造意义[J]. 宋利宏,朱光,赵田,林少泽. 地质论评. 2016(02)
[6]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hafnium isotopes from rutile using LA-MC-ICP-MS[J]. LI Yang,YANG YueHeng,JIAO ShuJuan,WU FuYuan,YANG JinHui,XIE LieWen,HUANG Chao.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5(12)
[7]华北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的生长和变质演化[J]. 刘贻灿,王程程,张品刚,聂佳珍. 岩石学报. 2015(10)
[8]蚌埠隆起区煌斑岩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李加好,宋传中,任升莲,张妍,杨帆,王微,汪佩佩. 地质科学. 2015 (03)
[9]华北板块东南缘五河杂岩的麻粒岩相变质、部分熔融与交代作用[J]. 刘贻灿,王程程,张品刚,GROPPO Chiara,ROLFO Franco,王安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01)
[10]五河杂岩的变质岩石学及P-T条件分析——来自蒙城南ZK02钻孔的研究[J]. 王娟,盛勇,卜香萍,康涛,石永红. 地质科学. 2014(02)
本文编号:3501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0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