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

发布时间:2017-05-09 20:17

  本文关键词: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储层内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油田后期开发有重要的影响。合理利用夹层,就能缓解层内矛盾,改善和提高厚油层开发效果。杜84块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的中段,目前,关于杜84块兴Ⅱ组隔夹层特征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隔夹层的识别方法和特征,描述隔夹层的分布对于表征油藏地质特征、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岩心、测井资料为依托,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沉积旋回,对全区1600多口井进行小层精细划分和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地层格架,将兴Ⅱ油层组划分为上下2个砂岩组,每个砂岩组分为两个小层,总计4个小层。通过对基准面旋回分析,得出兴Ⅱ组整体为一上升半旋回,内部有多期旋回性且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体现湖盆扩张期退积型沉积序列的特点。进一步对小层地层厚度进行统计并绘制了各小层和兴Ⅱ油层组的地层厚度图,得出兴Ⅱ油层组具有北东厚南西薄的特点,各小层继承性发育。兴Ⅱ油层组岩性主要为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不等粒砂岩、泥岩等。兴Ⅱ组沉积时期为盆地扩张期,盆地范围不断扩大,河流从北部和西部注入湖盆,距离物源近,碎屑物供给充足,在研究区形成了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辫状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砂坝。通过对本区的取心井和关键井进行精细描述,绘制了测井曲线交会图、蛛网图及测井曲线识别模板。将模板在全区非取芯井中进行推广,对全区内隔夹层进行了识别。确定本区隔夹层主要类型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种,钙质隔夹层在本区不发育。兴Ⅱ油层组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发育广泛。泥质隔夹层主要有两种成因:一、发育在两期河道砂体之间的泥质沉积;二、发育在同一期河道砂体内的泥质沉积。物性隔夹层主要有三种成因:一、随着湖平面的上升和河道的不断迁移,上覆河道砂体的细粒沉积物逐渐变多,物性随之变差于是形成物性隔夹层;二、洪水期后水动力减弱,分流河道中冲刷面之上的滞留沉积;三、后期河道切割前期河道而形成的底部滞留沉积。
【关键词】:杜84块 兴Ⅱ油层组 扇三角洲 层序地层 隔夹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4
  •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9-10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0-11
  • 1.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10-11
  • 1.2.2 储层隔夹层研究现状11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1-13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1-12
  • 1.3.2 技术路线12-13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13-14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14-18
  • 2.1 区域构造背景14-15
  • 2.2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15-17
  • 2.3 储集层特征17
  • 2.4 沉积特征17-18
  • 第三章 层序地层与沉积相18-38
  • 3.1 层序划分理论与方法18
  • 3.2 层序地层界面识别18-20
  • 3.2.1 岩心识别标志18-20
  • 3.2.2 测井识别标志20
  • 3.3 地层划分与对比20-32
  • 3.3.1 兴Ⅱ油层组地层划分对比方法20-22
  • 3.3.2 兴Ⅱ油层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22-23
  • 3.3.3 兴Ⅱ油层组层序地层格架23-32
  • 3.4 沉积环境32-38
  • 3.4.1 沉积微相识别标志32-35
  • 3.4.2 沉积微相类型及测井相模式35-36
  • 3.4.3 平面展布特征36-38
  • 第四章 隔夹层类型及特征38-45
  • 4.1 隔夹层识别方法38-43
  • 4.2 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43-45
  • 4.2.1 泥质隔夹层测井曲线响应43-44
  • 4.2.2 物性隔夹层测井曲线响应44-45
  • 第五章 隔夹层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45-72
  • 5.1 隔夹层剖面分布特征45-51
  • 5.2 隔夹层与层序的关系51
  • 5.3 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51-62
  • 5.3.1 泥质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51-57
  • 5.3.2 物性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57-62
  • 5.4 隔夹层与沉积微相的关系62-70
  • 5.4.1 泥质隔夹层62-66
  • 5.4.2 物性隔夹层66-70
  • 5.5 隔夹层成因70-72
  • 5.5.1 泥质隔夹层成因70-71
  • 5.5.2 物性隔夹层成因71-72
  • 结论72-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7
  • 附录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2 梁劳劳;谢润成;;多维模糊识别方法在隔夹层判别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3 甘宁;张亮;魏华彬;王雷;金国钰;尚小峰;;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5-11小层隔夹层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0期

4 王筱文;;提高坨A块隔夹层识别精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5 丁明花;宗宝智;丁明祥;范爱霞;王荣军;刘秀珍;;监测资料在文15块隔夹层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8期

6 赵敏;李克永;杨剑;李长忠;李文厚;;黄陵地区隔夹层发育特征及对储层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国外测井技术;2014年02期

8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9 张吉,张烈辉,胡书勇;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10 周国文;谭成仟;郑小武;朱新喜;王玉生;韦旺;;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勇;国景星;;辫状河沉积相隔夹层层次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安东;周瑶琪;钟建华;仲岩磊;;孤岛油田隔夹层成因、识别及对开发影响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葳;袁琳;彭勃;;对杏北油田葡一组沉积储层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特征的解剖与认识[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熊光勤;徐建政;;陈堡油田K_2t_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金法;坐稳老油田东部作贡献[N];中国石化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亚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栾焕;辽河杜84块兴Ⅵ组隔夹层及对开发效果影响[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陈晓霞;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王健;储层隔夹层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杨玉茹;渤中25-1南油田浅水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王安东;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李德志;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甘宁;楼浅一区Ⅲ油组沉积微相研究及隔夹层识别[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薛辉;N-Konys油田白垩系下达乌尔组M-Ⅱ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10 薛永强;木146区块剩余油及精细挖潜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2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32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