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成都盆地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0 14:53
  成都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处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活动断裂发育,强震频发,历史上多次地震都对成都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区内断裂构造相对发育,论文重点研究成都盆地第四纪断裂的活动性特征,包括洛水-都江堰断裂、大邑断裂、彭州断裂、大塘断裂、蒲江-新津断裂和龙泉山西坡断裂。本文通过整理前人资料和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槽探和浅层地震勘探,对成都盆地断裂特征和活动性进行研究,并对排钻成果进行分析,做出成都盆地断裂活动性的解释,加以验证。为成都市城市建设,土地规划以及防震减灾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地貌地质调查发现洛水-都江堰断裂未见明显分段特征,是龙门山与成都盆地的地质地貌分界线,大多具有北倾逆断性质,总体呈现隐伏、半隐伏状态。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断裂两端埋藏较浅,中段埋藏较深,断层最新活动时期为全新世。结合历史资料和本次研究结果,认为其具有发生6.5±0.5级地震的能力。大邑断裂是龙门山山前断裂组成部分,总体隐伏在成都平原第四纪冲洪积层之下,部分剖面显示断裂上盘存在连续褶皱和逆冲现象,排钻资料揭示大邑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断距约11m,潜在地震能力约6.5±0.5级。浅层地震勘探揭示彭州...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成都盆地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分析


研究区范围图

示意图,大地构造单元,区域,示意图


上扬子台褶带(Ⅲ):以一套震旦纪-古近纪连续的海相和陆相沉积为特征,沉积厚度小但连续,没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后受印支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一些宽缓的褶皱和规模不大的断裂构造。四川台拗的沉积相特征与上扬子台褶带一致,但地层的变形现象逊于上扬子台褶带。川中台拱地层变形微弱近水平,以宽缓背斜构造为特点,地表几乎未见断裂构造;然而川东褶束变形相对较强,具有狭长的背斜和宽缓的向斜一般等间距平行展布的特征,大部分地表断裂多发育于背斜的轴部或陡翼。

柱状图,第四系岩性,柱状图


13图 2-4 第四系岩性柱状图磨盘山组(Qp1mp)表下更新统冲积段,分布白垩纪红层组成的低缓山丘40~570m 左右,高出成都平原东部边缘 60-90m,岩砾石分选差,磨圆为次棱角-次圆状,砾石成份复杂英砾石为主,少量花岗岩、火山岩砾石,砾石层之上冲积物,不整合于白垩纪红层之上,或上更新统成幅中以磨盘山石子岭剖面为代表,但原剖面露头情况m),而高店子凉风顶剖面为新开挖的人工剖面,露清楚,因此将凉风顶剖面作为磨盘山组的层型剖面。更新统成都粘土(Qp3cd)黄灰色亚粘土层,含少量盘山组(Qp1mp)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都盆地南缘第四纪构造变形及地貌响应特征[J]. 梁明剑,李大虎,郭红梅,王世元.  地震工程学报. 2014(01)
[2]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震构造[J]. 周荣军,李勇,苏金蓉,王世元,何玉林,孔军,梁明剑,廖华,李建亮,亢川川,黄成程,汤才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3]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J]. 李勇,周荣军,赵国华,苏德辰,闫亮,颜照坤,云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4]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 任俊杰,徐锡伟,孙鑫喆,谭锡斌,李康,康文君,刘保金.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6)
[5]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J]. 王伟涛,贾东,李传友,郑文俊,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04)
[6]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J]. 董顺利,李勇,乔宝成,马博琳,张毅,陈浩,闫亮.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8(03)
[7]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J]. 李永昭,郭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8]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J]. 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冉勇康.  地球物理学报. 2008(04)
[9]青藏高原东缘北川和彭灌断层的活动构造[J]. A. L. Densmore,M. A. Ellis,G. S. Hancock,N. Richardson,王金艳.  世界地震译丛. 2008(02)
[10]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J]. 李勇,黎兵,Steffen D,DensmoreAL,RichardsonNJ,周荣军,Ellis M A,张毅.  沉积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梯级电站系统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D]. 雷建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1

硕士论文
[1]川西地区龙泉山断裂特征及活动性评价[D]. 刘雅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5
[2]泥巴山隧道隧址区新构造活动现象及稳定性研究[D]. 许尧.西南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32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32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