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歧口凹陷压力结构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发布时间:2021-12-17 18:00
  地层压力是控制沉积盆地中油气成藏与分布的直接因素。本文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研究了歧口凹陷的地层压力结构纵向和横向展布特征以及超压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探讨流体性质及油气分布与压力结构的关系,明确超压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井在纵向上可识别出三个超压带,进而将单井纵向压力结构划分为静水压力结构、单超压结构、双超压结构、三超压结构,横向上,从远离深凹区的潜山、斜坡过渡到次凹区,再到深凹区,超压发育程度、数量和发育深度逐渐增加。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形成凹陷内超压的主要原因,黏土矿物转化亦有贡献,而水热增压和构造作用则并非主要成因机制;凹陷内的超压主要在明化镇组开始沉积之后开始发育,少数可以提前至馆陶组沉积期,深凹区超压发育时间相对较早。油田水总矿化度、总盐度、氯离子含量和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及原油化学组成等指标在不同压力带中存在明显差异。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歧口主凹周围的潜山、斜坡和静水压力带、过渡带等位置等压力相对较低的位置。综合分析并建立了歧北斜坡典型的源内和源外成藏模式,指明了板桥-北大港和埕北断阶带为勘探的有利区带。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歧口凹陷压力结构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地层压力与静水压力、破裂压力和静岩压力关系图[2]

技术路线图,压力,超压,油田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5-图1.2技术路线图Fig.1.2Technicalroadmap1.4完成的工作量(1)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内170余口井的基本信息,100余口井的实测压力(试油)数据。完成50余口井的单井压力预测,识别了4种压力结构类型;(2)完成横纵向连井剖面10条,厘清压力结构纵向特征并进行类型划分和总结,厘清横向分布及变化规律;(3)切取跨越全区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并选取4条典型地震剖面,完成地震压力预测。通过单井、连井及地震压力结构分析,总结出压力结构平面展布特征;(4)深入分析了歧口凹陷异常压力的主要形成机理并恢复了其演化历史;(5)收集黏土数据400余组,油田水矿化度、盐度、氯离子等数据8000余点次,原油物性、组分数据600余组,分析了黏土矿物、油田水及原油物性纵向上变化规律及其与超压带的对应关系;(6)将油气分布与压力结构相结合,阐明了超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7)综合研究了超压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建立歧北斜坡区域典型成藏模式,并指明了勘探有利区带。

口凹,构造单元,黄骅


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6-第2章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中北区,西北缘以沧东断裂为界,西南缘与孔店潜山相邻,南部上超至埕宁隆起之上,东部以海域为主,与沙垒田凸起为邻,北部则以汉沽断层为界(图2.1),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正向、5个负向构造单元以及连接两个单元的斜坡区域等次级构造。图2.1歧口凹陷构造单元划分图[41]Fig.2.1StructuralunitdivisioninQikouSag[41]2.1区域构造背景黄骅坳陷是在中生代华北板块地幔隆起的基础上,自渐新世以来受右旋拉张作用力的持续控制而形成的,在坳陷内部发育大量北东或北西向断裂系统,其现今构造线整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整个黄骅坳陷的沉积沉降过程,受到其北西方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压力系数预测在深层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J]. 国春香,郭淑文,翟桐立,邢兴,陈璞.  物探与化探. 2017(05)
[2]滨海斜坡区地层压力分布研究[J]. 田福春,马晓楠.  化工管理. 2016(03)
[3]层序地层格架中优质烃源岩分布与控制因素——以歧口凹陷古近系为例[J]. 姜文亚,柳飒.  中国石油勘探. 2015(02)
[4]歧口凹陷异常压力对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意义[J]. 周立宏,于学敏,姜文亚,滑双君,邹磊落,于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06)
[5]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构造及演化[J]. 周立宏,卢异,肖敦清,张志攀,陈宪保,王辉,胡世英.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03)
[6]歧口凹陷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研究及其应用[J]. 吴永平,杨池银,王华,任建业,焦养泉,陆永潮,黄传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04)
[7]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J]. 任建业,廖前进,卢刚臣,付立新,周江羽,祁鹏,史双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04)
[8]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J]. 杜学斌,祝文亮,解习农,陆永潮,于学敏,林卫兵,张亮,雷振宇,彭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04)
[9]陆相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与优势相富集新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J]. 周立宏,肖敦清,蒲秀刚,李洪香.  岩性油气藏. 2010(01)
[10]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J]. 吴雪松,赵仕民,肖敦清,苏俊青,汪新兰,孙伟红,刘安元.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3)

博士论文
[1]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演化历程及展布规律研究[D]. 卢刚臣.中国地质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40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40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