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西北部“凤水沟河群”的岩石特征及构造意义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西北部“凤水沟河群”的岩石特征及构造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天山-兴蒙造山带东端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的“凤水沟河群”为一套变粒岩、片岩、片麻岩组合的变质地质体。前人仅依据变质程度将其归为前奥陶系。本文在该套变质地层的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原岩年龄为452.9±5.7 Ma;片理化二云母红柱石角岩成岩年龄为283.6±4.8 Ma;片理化二云母红柱石角岩成岩年龄为301.5±1.6 Ma,变质事件年龄为260.7±2.1Ma。通过同位素资料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嫩江-黑河地区原前奥陶系“凤水沟河群”变质地层可至少解体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晚奥陶世,一部分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原前奥陶系“凤水沟河群”并不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可能为晚古生代-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产物。
【关键词】:凤水沟河群 锆石年龄学 地球化学特征 小兴安岭西北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3;P5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8-12
- 1.1.1 东北地区研究现状8-11
- 1.1.2 存在问题11-12
- 1.2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12
- 1.2.1 研究内容12
- 1.2.2 拟解决科学问题12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思路12-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3.3 技术路线13-14
- 1.4 本文依托项目及实物工作量14-16
- 1.4.1 本文依托项目14
- 1.4.2 已完成的实物工作量14-16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6-21
- 2.1 区域构造单元16
- 2.2 区域地层16-18
- 2.3 区域火成岩18-21
- 2.3.1 区域侵入岩18-19
- 2.3.2 区域火山岩19-21
- 第3章 风水沟河群的地质-岩石学及年代学特征21-34
- 3.1 风水沟河群沿革与分布21-22
- 3.2 典型剖面22-25
- 3.2.1 嫩江县五道梁南山剖面22-25
- 3.2.2 嫩江县大麦海河西剖面25
- 3.3 风水沟河群的岩石组合特征25-26
- 3.4 风水沟河群的岩石学特征26-27
- 3.5 风水沟河群的形成时代27-34
- 3.5.1 风水沟河群的锆石年代学27-32
- 3.5.2 风水沟河群的形成时代讨论32-34
- 第4章 风水沟河群的原岩恢复、形成背景及构造意义34-45
- 4.1 风水沟河群的原岩恢复34-36
- 4.2 风水沟河群的原岩形成环境讨论36-40
- 4.3 地质意义40-45
- 4.3.1 风水沟河群的地质意义40-42
- 4.3.2 兴安地块基底属性探讨42-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3
- 作者简介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岳男;康永尚;岳来群;魏彦志;齐雪峰;马素敏;;东亚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构造域划分[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谭文娟;姜寒冰;郭周平;;秦祁昆造山带重要成矿事件与构造响应[J];中国地质;2011年05期
3 燕守勋,蔺启忠,,黄晓霞,王志刚,孟宪刚;谈调整构造逑[J];地质科学;1997年02期
4 芮柏,李家彪;中国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7年01期
5 钟康惠,刘肇昌,舒良树,李凡友,施央申;云南永胜宝坪滑覆构造聚矿[J];矿床地质;2003年03期
6 王五力;郭胜哲;;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J];地质与资源;2012年01期
7 李荣社;计文化;何世平;刘银;张海迪;;中国西部古亚洲与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划分问题讨论[J];新疆地质;2011年03期
8 周庆德,张湖;江西铁砂街地区变质构造初步研究[J];江西地质;1995年04期
9 雷新民;聚矿构造及其控矿特征——祝贺《矿产与地质》双月刊发行[J];矿产与地质;1991年01期
10 刘增乾;刘宝田;郑海翔;姜春发;;对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再认识[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春发;朱松年;;构造迁移论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芮柏;李家彪;;中国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初探[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5)[C];1987年
3 刘增乾;刘宝田;郑海翔;姜春发;;对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再认识[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4 刘池阳;杨兴科;王定一;任战利;陈赫;;羌塘旋回——青藏构造域形成演化的新模式[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许志琴;张巧大;赵民;;郯庐断裂中段古裂谷的基本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4)[C];1982年
6 齐有强;胡瑞忠;刘q
本文编号:355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