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狮泉河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发布时间:2021-12-31 18:57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广泛出露的岩浆岩是研究地球深部作用和物质组成的“探针”,记录了高原构造演化与深部过程的重要信息。西藏狮泉河地区处于拉萨地块最西端,是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碰撞导致的南部雅鲁藏布缝合带和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这两个重要的构造带在西端交汇尖灭的关键带,该地区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高质量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该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岩的性质和成因研究亟待新的研究资料。本文选取狮泉河地区中晚侏罗世的江巴岩体和邦巴岩体,在野外考察和采样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和Sr-Nd-Pb-Mg同位素和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试图揭示该区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性质与成因,为探讨拉萨地块中生代的演化提供新约束。江巴岩体和邦巴岩体具有不同的锆石U-Pb年龄,江巴岩体为155-166 Ma,邦巴岩体为137-145 Ma。两岩体都普遍发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且岩体中的MME分别与其寄主岩同期产出。江巴岩体主要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MME为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均为准铝质-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寄主岩为Ⅰ型花岗岩,经历了角闪石、斜长石...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青藏高原狮泉河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图及研究区地质简图

质量分馏,橄榄石,标样,狮泉河


图 3-1 狮泉河地区中酸性岩石的 Mg 同位素组成符合质量分馏定律实验过程中的岩石标样为 G-2 和 BHVO-1, 进行离子交换柱实验中的监测标样为 Kilbourne Hole 橄榄石(ol)和夏威夷海水(Seawater)。之后进入上机测试过程,详细的实验方法见 Teng et al. (2007, 2010)。各标样的分析结果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 3-)。表 3-1 Mg 同位素实验标样测试值编号 名称 δ26Mg 2σ δ25Mg 2σol 橄榄石 -0.23 0.07 -0.10 0.07ol 橄榄石 -0.25 0.05 -0.13 0.04ol 橄榄石 -0.25 0.05 -0.12 0.04ol 橄榄石 -0.30 0.07 -0.11 0.06

地质图,地质图,岩体,青藏高原


26图 4-1(a)青藏高原主要构造单元地质简图(改自 Zhu et al., 2011);(b)江巴岩体地质图(许荣科等, 2004);(c)邦巴岩体地质图(汪友明等, 200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藏中拉萨地块西段左左乡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J]. 齐宁远,赵志丹,唐演,闫晶晶,石卿尚,刘栋,朱弟成,SHEIKH Lawangin.  岩石学报. 2019(02)
[2]锆石微量元素及其揭示的深部过程[J]. 赵志丹,刘栋,王青,朱弟成,董国臣,周肃,莫宣学.  地学前缘. 2018(06)
[3]班公湖中特提斯洋打开的时限:来自MOR型辉长岩的年代学制约[J]. 秦雅东,李德威,刘德民,李华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06)
[4]西藏中拉萨地块晚侏罗世许如错花岗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J]. 闫晶晶,赵志丹,刘栋,王珍珍,唐演.  岩石学报. 2017(08)
[5]西藏冈底斯带东段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的岩浆起源及其对拉萨地体地壳演化的意义[J]. 水新芳,贺振宇,张泽明,陆天宇.  地质学报. 2016(11)
[6]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J]. 许志琴,杨经绥,侯增谦,张泽明,曾令森,李海兵,张建新,李忠海,马绪宣.  中国地质. 2016(01)
[7]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段三叠纪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J]. 程鑫,周亚楠,郭强,侯宝宁,吴汉宁.  地质通报. 2015(Z1)
[8]西藏达如错地区晚侏罗世高镁安山岩——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消减的证据[J]. 李小波,王保弟,刘函,王立全,陈莉.  地质通报. 2015(Z1)
[9]西藏打加错晚三叠世安山质岩浆作用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J]. 宋绍玮,刘泽,朱弟成,王青,张立雪,张亮亮,赵志丹.  岩石学报. 2014(10)
[10]雅鲁藏布蛇绿岩——事实与臆想[J]. 吴福元,刘传周,张亮亮,张畅,王建刚,纪伟强,刘小驰.  岩石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西藏日喀则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记录与盆地演化[D]. 王建刚.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60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60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