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大龙山和黄梅尖花岗岩体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2-01-01 16:52
A型花岗岩因其特殊矿物组合和成因、产出的特殊构造环境及其重要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两岸发育两条A型花岗岩带,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是江北A型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系统地开展了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查明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成因过程和岩浆物质来源,并进一步探讨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岩性主要是石英正长岩。它们矿物组合相似,由条纹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副矿物以锆石、榍石为主。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大龙山和黄梅尖岩体SiO2(63.82%70.89%,平均值为67.86%)和K2O+Na2O(10.1311.60%,平均值为10.97%)含量高,CaO(0.161.38%,平均值为0.74%)和MgO(0.070.45%,平均值为0.23%)含量少,具正异常的Rb、Th,负异常的Ba、Si、Ti、Eu,...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论文技术路线示意图
大地位置处于下扬子板块北缘(图2.1),周边以襄樊-广济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和阳兴-常州断裂为界衔接大别造山带和江南隆起带。图 2.1 长江中下游大地构造背景图(据唐永成等,1998 修改)Fig.2.1 The structure geology map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egion(modified after Tang et al.,1998)前震旦纪至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基底形成。晚太古代大别运动后,扬子克拉通最早的基底形成,随后中元古末的皖南运动第一幕,扬子准地台北部基底初步固结。(2)盖层沉积。震旦纪早-晚期,下扬子台坳空间沉降变化导致区内形成“三沉夹一隆”结构;晚加里东期,安徽上升为陆,下扬子台坳在晚泥盆世发育成走向北东的“两坳一隆”的基本构造格局;早二叠世晚期,下扬子台坳在晚古生代期间,拱、陷相间的结构消失,总体被单一的凹槽所代替;中三叠世早期,地壳抬升致使海水大规模撤退,沿江一带保留了一个狭长的海槽,海槽两侧较大幅度的隆起区给海槽提供了海陆交替相的含铜的红色陆屑和灰色含煤陆屑建造(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可以看出,震旦纪-三叠纪阶段,下扬子台坳拱、陷相间的结构以被单一的凹槽代替,该区基本进入了较
东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圆度较好,具有一定方向性,个别砾石具有磨光面、弯曲面和擦痕,可能属于冰水沉积;上部为粘土、砂质粘土,偶见砾石(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另外,大龙山地区以西南出露前震旦纪董岭岩群的板岩、千枚岩和片麻岩,其中下部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片岩的 Sm-Nd 等时线年龄值分别为 1895Ma 和 1439±56Ma(邢凤鸣等,1993;董树文和邱瑞龙,199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怀宁盆地侵入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J]. 陈志洪,赵玲,匡福祥,李亚楠,李功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03)
[2]安徽繁昌浮山钾长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J]. 庞振山,高浮萍,朱晓强,东前,林鲁军. 地质通报. 2017(Z1)
[3]宁芜盆地火山作用峰期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J]. 杨颍鹤,王丽娟,张少琴. 地质学刊. 2015(04)
[4]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年代学格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J]. 薛怀民,马芳,曹光跃. 地质学报. 2015(08)
[5]宁芜盆地火山-侵入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王丽娟,王汝成,于津海,杨颍鹤,黄建平,张少琴. 地质学报. 2014(07)
[6]安徽黄梅尖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J]. 刘惠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7]宁芜盆地火山基底侵入岩的锆石U-Pb定年和铪同位素研究[J]. 陈志洪,郭坤一,赵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6)
[8]下扬子繁昌地区花岗岩成因: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制约[J]. 闫峻,彭戈,刘建敏,李全忠,陈志洪,史磊,刘晓强,姜子朝. 岩石学报. 2012(10)
[9]贵池岩体的锆石定年和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深部过程[J]. 彭戈,闫峻,初晓强,李全忠,陈志洪. 岩石学报. 2012(10)
[10]安徽庐枞地区富铀矿成矿特征及形成环境浅析[J]. 曹达旺,向铭. 矿产勘查. 2012(02)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和深部过程[D]. 刘建敏.合肥工业大学 2015
[2]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铜埃达克质岩及成矿期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研究[D]. 杨一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地区TTG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万建军.东华理工大学 2016
[2]安庆矿区中生代典型埃达克岩和A型花岗岩研究:多金属矿床成矿启示[D]. 褚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3]安徽庐枞地区中酸性侵入岩成岩作用研究[D]. 邱宏.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成因和深部过程[D]. 彭戈.合肥工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62445
【文章来源】: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论文技术路线示意图
大地位置处于下扬子板块北缘(图2.1),周边以襄樊-广济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和阳兴-常州断裂为界衔接大别造山带和江南隆起带。图 2.1 长江中下游大地构造背景图(据唐永成等,1998 修改)Fig.2.1 The structure geology map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egion(modified after Tang et al.,1998)前震旦纪至白垩纪以来,区域地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基底形成。晚太古代大别运动后,扬子克拉通最早的基底形成,随后中元古末的皖南运动第一幕,扬子准地台北部基底初步固结。(2)盖层沉积。震旦纪早-晚期,下扬子台坳空间沉降变化导致区内形成“三沉夹一隆”结构;晚加里东期,安徽上升为陆,下扬子台坳在晚泥盆世发育成走向北东的“两坳一隆”的基本构造格局;早二叠世晚期,下扬子台坳在晚古生代期间,拱、陷相间的结构消失,总体被单一的凹槽所代替;中三叠世早期,地壳抬升致使海水大规模撤退,沿江一带保留了一个狭长的海槽,海槽两侧较大幅度的隆起区给海槽提供了海陆交替相的含铜的红色陆屑和灰色含煤陆屑建造(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可以看出,震旦纪-三叠纪阶段,下扬子台坳拱、陷相间的结构以被单一的凹槽代替,该区基本进入了较
东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圆度较好,具有一定方向性,个别砾石具有磨光面、弯曲面和擦痕,可能属于冰水沉积;上部为粘土、砂质粘土,偶见砾石(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另外,大龙山地区以西南出露前震旦纪董岭岩群的板岩、千枚岩和片麻岩,其中下部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片岩的 Sm-Nd 等时线年龄值分别为 1895Ma 和 1439±56Ma(邢凤鸣等,1993;董树文和邱瑞龙,199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怀宁盆地侵入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J]. 陈志洪,赵玲,匡福祥,李亚楠,李功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7(03)
[2]安徽繁昌浮山钾长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J]. 庞振山,高浮萍,朱晓强,东前,林鲁军. 地质通报. 2017(Z1)
[3]宁芜盆地火山作用峰期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J]. 杨颍鹤,王丽娟,张少琴. 地质学刊. 2015(04)
[4]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年代学格架、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J]. 薛怀民,马芳,曹光跃. 地质学报. 2015(08)
[5]宁芜盆地火山-侵入岩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王丽娟,王汝成,于津海,杨颍鹤,黄建平,张少琴. 地质学报. 2014(07)
[6]安徽黄梅尖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与控制因素研究[J]. 刘惠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7]宁芜盆地火山基底侵入岩的锆石U-Pb定年和铪同位素研究[J]. 陈志洪,郭坤一,赵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6)
[8]下扬子繁昌地区花岗岩成因:锆石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制约[J]. 闫峻,彭戈,刘建敏,李全忠,陈志洪,史磊,刘晓强,姜子朝. 岩石学报. 2012(10)
[9]贵池岩体的锆石定年和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深部过程[J]. 彭戈,闫峻,初晓强,李全忠,陈志洪. 岩石学报. 2012(10)
[10]安徽庐枞地区富铀矿成矿特征及形成环境浅析[J]. 曹达旺,向铭. 矿产勘查. 2012(02)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和深部过程[D]. 刘建敏.合肥工业大学 2015
[2]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铜埃达克质岩及成矿期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研究[D]. 杨一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地区TTG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万建军.东华理工大学 2016
[2]安庆矿区中生代典型埃达克岩和A型花岗岩研究:多金属矿床成矿启示[D]. 褚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3]安徽庐枞地区中酸性侵入岩成岩作用研究[D]. 邱宏.合肥工业大学 2014
[4]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成因和深部过程[D]. 彭戈.合肥工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62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6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