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发布时间:2022-01-03 06:05
晚三叠世(Late Triassic,237~201Ma)是深时地球历史上地质作用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环境气候条件剧烈变化。而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则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气候波动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为基准剖面,并辅以合川炭坝和秭归罗家沟等4条邻区三叠系一侏罗系界线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分析、沉积模式与盆地演化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河流(辫状河和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等5类沉积体系10余种沉积亚相。其中以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分布最为广泛;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体系的分布局限在近物源区的广元等地区;海相三角洲沉积仅在须家河组一段地层中可以见到。四川盆地沉积环境变化与沉积体系转换的主导因素是印支运动,此外还受到气候变化与湖平面升降的影响。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四川盆地内古植物群落结构和古植被面貌均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但须家河组植物群的衰退与属种多样性的锐减发生在晚三叠世瑞替期中、后期,而非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此外,在晚三叠世瑞替期最末期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植物群。基于沉积分析与环境背景重建,对宣汉七里峡剖面进行逐层逐段的古植物生态群...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显生宙与1850s以来综合气候变化图(据Takashima?et?al,?2006;?IPCC,?2014修改)??Fig.?1.1?Complex?climatic?fluctuations?in?the?Phanerozoic?Eon?(a)?and?the?period?1850s?to??
?晚古生代大冰期向中生代典型温室气候期的转变是最近一次全球气候的??“冰室一温室”更替(图1.2)。全球生态系统在三叠纪进入了温室气候状态,使??得三叠纪成为我们研宄这一过程的重要窗口(Crowell,?1999;王永栋等,2015;杨??江海等,2017)。同时,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也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国外对这一事件??的诱因、性质和规模(Raup?and?Sepkoski,?1982;?Benton,?1986;?Tipper,?1994;??McRoberts?and?Newton,?1995),及其与环境、气候、构造以及火山活动等地质事??件耦合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古生态学研宂与区域性古环境重建,并据此对全球古气??候波动和古生态环境进行了复原(Marzolietal.,1999;McElwainetal.,?1999,2007;??Whiteside?et?al.,?2007;?Williford?et?al.,?2009;?Casacles-Mifiana?and?Cleal,?2012;?Lucas??and?Tanner
境背景与灭绝机制的探讨涵盖了天体撞击、海平面下降与海水缺氧、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全球变暖和火山喷发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古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和北美地区研宄程度较高(图1.3)。??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J]. 朱筱敏,谈明轩,董艳蕾,李维,秦祎,张自力. 沉积学报. 2019(01)
[2]深时古气候与未来地球[J]. 王成善.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9(01)
[3]印支期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推覆构造和沉积响应[J]. 郑勇,李海兵,王焕,张蕾,李成龙. 地质论评. 2018(01)
[4]从晚古生代冰室到早中生代温室的气候转变:兼论东特提斯低纬区的沉积记录与响应[J]. 杨江海,颜佳新,黄燕. 沉积学报. 2017(05)
[5]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特提斯海退却对亚洲中纬度阶段性气候干旱的影响[J]. 孙继敏,刘卫国,柳中晖,付碧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6]什么引起五次生物大灭绝?[J]. 沈树忠,张华. 科学通报. 2017(11)
[7]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卧新双地区为例[J]. 王昌勇,郑荣才,李爽,李世临,李国辉,王小娟,戴朝成. 地层学杂志. 2017(01)
[8]深时古气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J]. 王成善,王天天,陈曦,高远,张来明. 地学前缘. 2017(01)
[9]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古喀斯特的发现及研究意义[J]. 杜怡星,时志强. 沉积学报. 2017(03)
[10]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古火灾事件研究:方法、进展及展望[J]. 张筱青,张国权,席书娜,李丽琴,邓春涛,王岩,周宁,王永栋,宋宜. 古生物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 李英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北部中—上三叠统界线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分析[D]. 鲁宁.曲阜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65720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显生宙与1850s以来综合气候变化图(据Takashima?et?al,?2006;?IPCC,?2014修改)??Fig.?1.1?Complex?climatic?fluctuations?in?the?Phanerozoic?Eon?(a)?and?the?period?1850s?to??
?晚古生代大冰期向中生代典型温室气候期的转变是最近一次全球气候的??“冰室一温室”更替(图1.2)。全球生态系统在三叠纪进入了温室气候状态,使??得三叠纪成为我们研宄这一过程的重要窗口(Crowell,?1999;王永栋等,2015;杨??江海等,2017)。同时,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也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与反馈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国外对这一事件??的诱因、性质和规模(Raup?and?Sepkoski,?1982;?Benton,?1986;?Tipper,?1994;??McRoberts?and?Newton,?1995),及其与环境、气候、构造以及火山活动等地质事??件耦合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古生态学研宂与区域性古环境重建,并据此对全球古气??候波动和古生态环境进行了复原(Marzolietal.,1999;McElwainetal.,?1999,2007;??Whiteside?et?al.,?2007;?Williford?et?al.,?2009;?Casacles-Mifiana?and?Cleal,?2012;?Lucas??and?Tanner
境背景与灭绝机制的探讨涵盖了天体撞击、海平面下降与海水缺氧、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全球变暖和火山喷发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古特提斯洋西部的欧洲和北美地区研宄程度较高(图1.3)。??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J]. 朱筱敏,谈明轩,董艳蕾,李维,秦祎,张自力. 沉积学报. 2019(01)
[2]深时古气候与未来地球[J]. 王成善.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9(01)
[3]印支期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推覆构造和沉积响应[J]. 郑勇,李海兵,王焕,张蕾,李成龙. 地质论评. 2018(01)
[4]从晚古生代冰室到早中生代温室的气候转变:兼论东特提斯低纬区的沉积记录与响应[J]. 杨江海,颜佳新,黄燕. 沉积学报. 2017(05)
[5]青藏高原隆升与新特提斯海退却对亚洲中纬度阶段性气候干旱的影响[J]. 孙继敏,刘卫国,柳中晖,付碧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6]什么引起五次生物大灭绝?[J]. 沈树忠,张华. 科学通报. 2017(11)
[7]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卧新双地区为例[J]. 王昌勇,郑荣才,李爽,李世临,李国辉,王小娟,戴朝成. 地层学杂志. 2017(01)
[8]深时古气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J]. 王成善,王天天,陈曦,高远,张来明. 地学前缘. 2017(01)
[9]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古喀斯特的发现及研究意义[J]. 杜怡星,时志强. 沉积学报. 2017(03)
[10]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古火灾事件研究:方法、进展及展望[J]. 张筱青,张国权,席书娜,李丽琴,邓春涛,王岩,周宁,王永栋,宋宜. 古生物学报. 2016(03)
博士论文
[1]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 李英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
硕士论文
[1]四川盆地北部中—上三叠统界线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分析[D]. 鲁宁.曲阜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565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6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