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沙子湾区长6 1 储层特征

发布时间:2022-01-08 21:06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储层,主要选择的理论如下:沉积地层学、岩矿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通过对岩心资料及测井资料的分析,在了解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沙子湾区长61储集层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基础上,对储集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1)长61地层表现为西倾的单斜构造,各小层顶面构造继承性较好,鼻状隆起发育;沉积相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河间洼地微相;(2)长61储集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两大类,胶结物多见浊沸石、绿泥石、铁方解石及硅质。储层孔隙类型多为剩余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及微裂隙,其中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隙组合为溶孔+粒间孔。物性资料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和低孔超低渗储层;(3)沙子湾区长61油层组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蚀作用。结合成岩作用类型,判断出研究区长61油层组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局部可能达到了中成岩B期;(4)沙子湾区长61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为:层内的夹层和渗透... 

【文章来源】: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沙子湾区长6 1 储层特征


技术路线综合图

地理位置,靖安油田,靖边县,雨量变化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2.1 地理位置靖边油田沙子湾区行政上隶属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米间乡境内(图2-1),北距榆林炼油厂30公里,南距靖安油田15公里。地面海拔一般为1350 m~1650m,相对高差约300m左右。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发育梁峁地貌,属典型的黄土塬地区。油区处于内陆中纬度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风沙频繁,雨季迟且年际雨量变化大,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5℃

油层组,长6油层组,界线


厚度在0.5~2m,电性表现为尖刀状高伽玛(自然伽马值在102~153之间,平均130API)、高时差(声波时差值在201~229μs/m之间,平均219μs/m)、低感应(R4值在32.8~42.7 .m之间,平均35.4 .m)(图3-1)。图 3-1 长 6 油层组与长 4+5 油层组划分界线(41615-08 井)K5标志层位于长4+5砂层组中部,岩性特征为黑色碳质泥岩、凝灰质泥岩,分布较为稳定,层较薄约0.3~1.0m。电测曲线表现为高自然伽玛、高自然电位、中-高声速、电阻多低-中幅,厚度2~6m。长6根据标志层和曲线旋回特征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长62与长61的分界,主要考虑沉积旋回,从本区的测井曲线和岩性特征看,长6主要发育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甘泉地区长6~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J]. 孟祥振,孟旺才,陈立军,王彩霞,冷丹凤,王冬冬.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3)
[2]松树林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 蒋司淋,孙敏,史小冬,刘畅.  石化技术. 2018(10)
[3]陕北斜坡中部长6储层“四性”关系研究[J]. 惠莎莎.  云南化工. 2018(10)
[4]靖边油田李家城则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J]. 崔维兰,张涛,雷华伟.  石化技术. 2018(07)
[5]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和姬塬油田长81段低渗透储层迥异性[J]. 李树同,时孜伟,牟炜卫,罗安湘,王琪,邓秀芹,张文选,李阳,闫灿灿.  沉积学报. 2018(01)
[6]靖边油田沙子湾区油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J]. 马玉甲.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9)
[7]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有效性评价[J]. 杨田,操应长,王艳忠,张少敏,张会娜,王思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8]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气田开发现状及策略研究[J]. 杨占玄,王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9]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 周妍,孙卫,白诗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03)
[10]致密油藏开发技术研究进展[J]. 魏海峰,凡哲元,袁向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02)

博士论文
[1]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表征-吴起及邻区长6储层微观对比研究[D]. 郝杰.西北大学 2018
[2]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机理研究[D]. 高辉.西北大学 2009
[3]低压低渗透油气田的低伤害压裂液研究[D]. 熊湘华.西南石油学院 2003

硕士论文
[1]西区采油厂正30井区长6油藏描述[D]. 闫海滨.西安石油大学 2015
[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 杜金良.西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7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577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