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中三叠统绿豆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发布时间:2022-01-22 02:45
为探讨峨眉山中三叠统绿豆岩的岩石学分类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通过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了绿豆岩的岩矿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绿豆岩矿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玉髓、方解石;根据其成因与岩矿特征将其定名为含硅质颗粒伊利石黏土岩,并根据火山碎屑岩分类方案将其归入火山碎屑沉积岩类;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绿豆岩具有富钾、钠、锂,轻稀土相对富集,Eu显著亏损、Ce相对富集的特征;指示了绿豆岩沉积时峨眉山地区以炎热干旱型气候为主,水体为微咸水-咸水、亚氧化-亚还原状态。
【文章来源】: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3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沉积环境主微量元素二元相关图
目前,关于绿豆岩的成因仍存在分歧。多数研究认为绿豆岩是由酸性火山岩喷出的火山物质,经搬运、沉积后而形成的水云母黏土岩(关建哲等, 1990; 余子昭, 1992; 胡世玲等, 1996; 陈忠等, 1999; 管东东等, 2017; 王宁祖等, 2019);朱立军(1994)认为绿豆岩是酸性火山灰在盆地中水解后形成的火-沉黏土岩,并非凝灰岩,也不是在正常陆源沉积形成的黏土岩。也有研究认为是火山灰在富含K+的碱性水体条件下,形成的火山凝灰岩(郑若锋, 1994)。上述观点都是对“绿豆岩”岩石学分类的争议,冯增昭等(1993)和田景春等(2014)认为绿豆岩在岩石学分类上可归属为火山岩和沉积岩的过渡类型。吴应林等(1989)认为火山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岩石类型亦有差别,落在地面上的成为黏土岩类,强调了其风化作用的属性,而落入水体中的则成为凝灰岩。四川盆地的绿豆岩属于黏土岩类,即表明其形成于陆地环境,但中三叠早期上扬子板块为台地环境,故此种观点有待于商榷。形成绿豆岩的火山灰来源于崇左地区附近(Lehrmann et al., 2007a, 2007b)。研究表明,绿豆岩主要由黏土矿物及硅质豆粒组成,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伊蒙混层黏土等(关建哲等, 1990; 余子昭, 1992; 朱立军, 1994; 胡世玲等, 1996; 陈忠等, 1999; 管东东等, 2017; 王宁祖等, 2019)。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沉积环境的不同,绿豆岩中黏土矿物类型与特征组合也不尽相同(吴应林等, 1989; 朱立军, 1995)。对于豆粒的矿物成分,目前仅陈忠等(1999)对重庆北碚地区的绿豆岩做过分析,豆粒由石英(约占80%)和方解石(约20%)组成。
峨眉山龙门硐二叠-三叠系剖面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约 5 km(图1),是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T1、T2)标准剖面,关建哲等(1990)对此剖面绿豆岩的岩矿特征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出露的三叠系地层有下三叠统东川组(T1d)、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及须家河组(T2x),各岩性段和亚段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出露部分全长约150 m。嘉陵江组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和硬石膏岩组成,与下伏飞仙关组整合接触。雷口坡组主要为灰色灰岩、白云岩,底部发育有一层厚约1.2 m的绿豆岩,与雷口坡组整合接触。该组下部为青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上部主要为半咸化石膏-白云岩相,是膏盐最集中的层位,顶部全为膏溶角砾岩或石膏层。胡明毅等(2010)对上扬子地区早-中三叠统嘉陵江组与雷口坡组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嘉陵江组晚期,上扬子地区沉积环境以局限潮坪为主,在上扬子中部地区发育蒸发潮坪。雷口坡组早期,上扬子地区整体沉积环境以局限-蒸发海环境(李凌等, 2012)或局限台地(孙春燕等, 2018)为主,龙门硐剖面所在的峨眉地区在嘉陵江末期至雷口坡初期以潮间坪为主(龚大兴等, 20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富平地区晚奥陶世沉积环境研究[J]. 童乐,何幼斌,李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4)
[2]贵州省黔西县大寨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绿豆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宁祖,张向文,何碧,赵飞,金灿海,任光明. 矿物岩石. 2019(01)
[3]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J]. 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邓庆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3)
[4]重庆铜梁地区富锂绿豆岩地球化学特征[J]. 孙艳,王登红,高允,韩景仪,马圣钞,樊兴涛,顾文帅,张丽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3)
[5]贵州省黔西县绿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管东东,赵飞,何碧,王宁祖,孔琳琳,王梓榕.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7(06)
[6]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J]. 王峰,刘玄春,邓秀芹,李元昊,田景春,李士祥,尤靖茜. 沉积学报. 2017(06)
[7]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成盐期岩相古地理及成盐模式[J]. 龚大兴,周家云,吴驰华,李萌. 地质学报. 2015(11)
[8]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有利沉积相带及岩相古地理特征[J]. 吕玉珍,倪超,张建勇,谷明峰,孙秋分,刘志上,辛勇光. 海相油气地质. 2013(01)
[9]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钱利军,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欧莉华. 沉积学报. 2012(06)
[10]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J]. 李凌,谭秀成,周素彦,邹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本文编号:3601411
【文章来源】: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3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沉积环境主微量元素二元相关图
目前,关于绿豆岩的成因仍存在分歧。多数研究认为绿豆岩是由酸性火山岩喷出的火山物质,经搬运、沉积后而形成的水云母黏土岩(关建哲等, 1990; 余子昭, 1992; 胡世玲等, 1996; 陈忠等, 1999; 管东东等, 2017; 王宁祖等, 2019);朱立军(1994)认为绿豆岩是酸性火山灰在盆地中水解后形成的火-沉黏土岩,并非凝灰岩,也不是在正常陆源沉积形成的黏土岩。也有研究认为是火山灰在富含K+的碱性水体条件下,形成的火山凝灰岩(郑若锋, 1994)。上述观点都是对“绿豆岩”岩石学分类的争议,冯增昭等(1993)和田景春等(2014)认为绿豆岩在岩石学分类上可归属为火山岩和沉积岩的过渡类型。吴应林等(1989)认为火山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岩石类型亦有差别,落在地面上的成为黏土岩类,强调了其风化作用的属性,而落入水体中的则成为凝灰岩。四川盆地的绿豆岩属于黏土岩类,即表明其形成于陆地环境,但中三叠早期上扬子板块为台地环境,故此种观点有待于商榷。形成绿豆岩的火山灰来源于崇左地区附近(Lehrmann et al., 2007a, 2007b)。研究表明,绿豆岩主要由黏土矿物及硅质豆粒组成,黏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伊蒙混层黏土等(关建哲等, 1990; 余子昭, 1992; 朱立军, 1994; 胡世玲等, 1996; 陈忠等, 1999; 管东东等, 2017; 王宁祖等, 2019)。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沉积环境的不同,绿豆岩中黏土矿物类型与特征组合也不尽相同(吴应林等, 1989; 朱立军, 1995)。对于豆粒的矿物成分,目前仅陈忠等(1999)对重庆北碚地区的绿豆岩做过分析,豆粒由石英(约占80%)和方解石(约20%)组成。
峨眉山龙门硐二叠-三叠系剖面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约 5 km(图1),是下三叠统和中三叠统(T1、T2)标准剖面,关建哲等(1990)对此剖面绿豆岩的岩矿特征做过较详细的研究。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出露的三叠系地层有下三叠统东川组(T1d)、飞仙关组(T1f)、嘉陵江组(T1j)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及须家河组(T2x),各岩性段和亚段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出露部分全长约150 m。嘉陵江组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和硬石膏岩组成,与下伏飞仙关组整合接触。雷口坡组主要为灰色灰岩、白云岩,底部发育有一层厚约1.2 m的绿豆岩,与雷口坡组整合接触。该组下部为青灰色厚层块状石灰岩,上部主要为半咸化石膏-白云岩相,是膏盐最集中的层位,顶部全为膏溶角砾岩或石膏层。胡明毅等(2010)对上扬子地区早-中三叠统嘉陵江组与雷口坡组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嘉陵江组晚期,上扬子地区沉积环境以局限潮坪为主,在上扬子中部地区发育蒸发潮坪。雷口坡组早期,上扬子地区整体沉积环境以局限-蒸发海环境(李凌等, 2012)或局限台地(孙春燕等, 2018)为主,龙门硐剖面所在的峨眉地区在嘉陵江末期至雷口坡初期以潮间坪为主(龚大兴等, 20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陕西富平地区晚奥陶世沉积环境研究[J]. 童乐,何幼斌,李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4)
[2]贵州省黔西县大寨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绿豆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宁祖,张向文,何碧,赵飞,金灿海,任光明. 矿物岩石. 2019(01)
[3]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J]. 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邓庆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3)
[4]重庆铜梁地区富锂绿豆岩地球化学特征[J]. 孙艳,王登红,高允,韩景仪,马圣钞,樊兴涛,顾文帅,张丽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3)
[5]贵州省黔西县绿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管东东,赵飞,何碧,王宁祖,孔琳琳,王梓榕.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7(06)
[6]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J]. 王峰,刘玄春,邓秀芹,李元昊,田景春,李士祥,尤靖茜. 沉积学报. 2017(06)
[7]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成盐期岩相古地理及成盐模式[J]. 龚大兴,周家云,吴驰华,李萌. 地质学报. 2015(11)
[8]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有利沉积相带及岩相古地理特征[J]. 吕玉珍,倪超,张建勇,谷明峰,孙秋分,刘志上,辛勇光. 海相油气地质. 2013(01)
[9]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钱利军,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欧莉华. 沉积学报. 2012(06)
[10]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J]. 李凌,谭秀成,周素彦,邹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本文编号:3601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0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