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泥石流灾害风险与适应对策研究 ——以岷江上游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3 01:56
气候变化下的灾害风险管理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泥石流作为典型的山地灾害,是构成山区灾害风险的重要组分。气候变化对区域灾害系统构成的影响潜在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资源,空间和场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加剧和孕灾环境加速演变,灾害风险减轻及其适应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管理者重视。在研究气候变化下的泥石流灾害风险时,需要认识不同自然-社会特性的风险构成。其中,泥石流危险性作为最主要的胁迫因子,准确评价其危险性分布和程度对风险研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是影响未来泥石流的重要前提,评价泥石流危险性的先决条件是开展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因此,本研究首先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对三种全球气候模式进行降尺度,分析研究区未来50年极端降水分布及其变化。然后,在未来降水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将高时空分辨率气象资料同基于水土耦合模型相结合,探究将泥石流机制模型用于危险性评价的适用性。除了泥石流危险性这一重要因素外,山区聚落脆弱性也是影响气候变化下泥石流风险的另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适应性的产生根源。目前,灾害脆弱性研究通常从单个承灾体或特定维度展开...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IHDP“交互性脆弱性评价框架”
第1章绪论211.4研究区概况岷江上游位于中国横断山北部,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岷江上游范围介于31°26′~33°16′N,103°00′~104°14′E,海拔500~6000m。行政单元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黑水县,松潘县和理县五县,共88个乡镇(图1.3)。岷江上游既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又气候变化敏感区,因此选取岷江上游作为气候变化下泥石流灾害风险研究区。岷江上游系岷江都江堰以上河段,全长341km,流域面积2.47万km2。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弓杠岭(东源)和郎架岭(西源),全长1279km。岷江支流众多,主要分布于右岸,左岸支流较短,至茂县回龙乡汇入最大的一级支流黑水河,至汶川县威州镇汇入一级支流杂谷脑河。其他支流包括松潘县镇江观乡汇入的大姓沟,汶川县草坡乡汇入的草坡河,汶川县映秀镇汇入的渔子溪以及汶川县漩口镇汇入的寿江等。图1.3研究区地理位置图Fig1.3Locationofthestudyarea
气候变化下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对策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24较差,以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例,成都市为千人口床位数8.38张,最大武侯区超过千人口床位数18张,而岷江上游千人口床位数平均为3.64张(2014年)。(5)泥石流灾害历史资料研究区为泥石流高发区,从行政单元来看,88个乡镇中有61个曾发生过泥石流事件,历史记录的泥石流沟共计337条。研究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以千枚岩,板岩为基质的松散土体堆积的沟谷地中。包括岷江干流的汶川-茂县段,总体呈窄“U”形河谷,茂县-松潘段“V”形高山峡谷型河谷,松潘-弓噶岭段“U”形谷(蒋良文,2002)。除此之外,作为岷江支流的黑水河与杂谷脑河,总体均呈“V”形高山峡谷型河谷,尤其是杂谷脑河河谷,是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灾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图1.4研究区历史泥石流沟分布图Fig1.4Thehistoricaldistributionofdebrisflowsinthestudyarea综上所述,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又是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区。尤其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积累了大量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虽然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岷江上游近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受区位与山区地形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化情景下澜沧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研究[J]. 王书霞,张利平,李意,佘敦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1)
[2]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J]. 朱浒.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 刘艳辉,张振兴,苏永超.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5)
[4]降水引发的中国公路损毁灾害时空变化特征[J]. 王志,田华,狄靖月,许凤雯.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04)
[5]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最优格网化方法——以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 高超,张正涛,刘青,阮甜. 自然灾害学报. 2018(03)
[6]面向多用户类型的泥石流应急灾害信息特征可视化方法[J]. 李维炼,朱军,胡亚,张昀昊,尹灵芝,曹振宇. 灾害学. 2018(02)
[7]西部社区山地灾害风险认知与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J]. 龚柯,徐惠梁,刘鑫磊,陈明,杨成长,杨宇.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2)
[8]低频泥石流对西南山区交通干线的危害与防治——以汶马高速理县段为例[J]. 高云建,陈宁生,田树峰,杜毅,胡桂胜. 人民长江. 2018(04)
[9]21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J]. 周莉,兰明才,蔡荣辉,文萍,姚蓉,杨云芸. 气象学报. 2018(01)
[10]秦巴山区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致灾模式[J]. 李永红,刘海南,杨渊,胡文寿,何倩,李傲雯. 灾害学. 2018(01)
硕士论文
[1]GIS支持下的泰山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王霖琳.山东农业大学 2004
[2]杂谷脑河下游羌族聚落演进研究[D]. 李路.西南交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03358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IHDP“交互性脆弱性评价框架”
第1章绪论211.4研究区概况岷江上游位于中国横断山北部,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岷江上游范围介于31°26′~33°16′N,103°00′~104°14′E,海拔500~6000m。行政单元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黑水县,松潘县和理县五县,共88个乡镇(图1.3)。岷江上游既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又气候变化敏感区,因此选取岷江上游作为气候变化下泥石流灾害风险研究区。岷江上游系岷江都江堰以上河段,全长341km,流域面积2.47万km2。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弓杠岭(东源)和郎架岭(西源),全长1279km。岷江支流众多,主要分布于右岸,左岸支流较短,至茂县回龙乡汇入最大的一级支流黑水河,至汶川县威州镇汇入一级支流杂谷脑河。其他支流包括松潘县镇江观乡汇入的大姓沟,汶川县草坡乡汇入的草坡河,汶川县映秀镇汇入的渔子溪以及汶川县漩口镇汇入的寿江等。图1.3研究区地理位置图Fig1.3Locationofthestudyarea
气候变化下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对策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24较差,以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例,成都市为千人口床位数8.38张,最大武侯区超过千人口床位数18张,而岷江上游千人口床位数平均为3.64张(2014年)。(5)泥石流灾害历史资料研究区为泥石流高发区,从行政单元来看,88个乡镇中有61个曾发生过泥石流事件,历史记录的泥石流沟共计337条。研究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以千枚岩,板岩为基质的松散土体堆积的沟谷地中。包括岷江干流的汶川-茂县段,总体呈窄“U”形河谷,茂县-松潘段“V”形高山峡谷型河谷,松潘-弓噶岭段“U”形谷(蒋良文,2002)。除此之外,作为岷江支流的黑水河与杂谷脑河,总体均呈“V”形高山峡谷型河谷,尤其是杂谷脑河河谷,是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灾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图1.4研究区历史泥石流沟分布图Fig1.4Thehistoricaldistributionofdebrisflowsinthestudyarea综上所述,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又是泥石流灾害的易发区。尤其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积累了大量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虽然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岷江上游近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受区位与山区地形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化情景下澜沧江流域极端洪水事件研究[J]. 王书霞,张利平,李意,佘敦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1)
[2]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及走向[J]. 朱浒.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3]地质灾害承灾载体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 刘艳辉,张振兴,苏永超.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5)
[4]降水引发的中国公路损毁灾害时空变化特征[J]. 王志,田华,狄靖月,许凤雯.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04)
[5]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最优格网化方法——以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 高超,张正涛,刘青,阮甜. 自然灾害学报. 2018(03)
[6]面向多用户类型的泥石流应急灾害信息特征可视化方法[J]. 李维炼,朱军,胡亚,张昀昊,尹灵芝,曹振宇. 灾害学. 2018(02)
[7]西部社区山地灾害风险认知与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J]. 龚柯,徐惠梁,刘鑫磊,陈明,杨成长,杨宇.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2)
[8]低频泥石流对西南山区交通干线的危害与防治——以汶马高速理县段为例[J]. 高云建,陈宁生,田树峰,杜毅,胡桂胜. 人民长江. 2018(04)
[9]21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流域极端降水预估及不确定性分析[J]. 周莉,兰明才,蔡荣辉,文萍,姚蓉,杨云芸. 气象学报. 2018(01)
[10]秦巴山区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及致灾模式[J]. 李永红,刘海南,杨渊,胡文寿,何倩,李傲雯. 灾害学. 2018(01)
硕士论文
[1]GIS支持下的泰山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 王霖琳.山东农业大学 2004
[2]杂谷脑河下游羌族聚落演进研究[D]. 李路.西南交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0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0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