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4 12:12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且多口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尤其是近几年在双鱼石构造,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显示了良好的资源前景。由于受前陆造山运动的影响,栖霞组油气往往具有多源充注、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等特点,致使当前对于该区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栖霞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明确不同构造带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从而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对此,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勘探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为指导,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如下认识:(1)在研究区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的观察及样品测试基础上,明确了与栖霞组成藏相关的五套烃源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确定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并最终计算出各套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的五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都较高,其中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最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Ⅰ-Ⅱ1型以及Ⅲ-Ⅱ2型;热演化程度高,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2)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资料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栖霞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进行了...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图2-1川西北部地区构造位置图(据孙晓猛等,2010;王鼐等,2016;石新,2004;李智武,??2009;伍顺利,2018)??(1.茂县-汶川断裂带;丨丨.映秀-北川断裂带;丨丨1.安县-灌县断裂带(马角坝断裂带);IV.广元-大邑断裂带:??

剖面图,油气田,川西,研究院


本文依据前人研究(王鼐等,2016;陈丽,??2013;李智武,2009;伍顺利,2018),参考前陆盆地构造特征,结合栖霞组顶面构造,??在研宄区识别出逆冲推覆带、前缘隐伏带以及坳陷带三大构造单元。受构造运动的驱使,??龙门山地区发生逆冲形成推覆构造带,成为盆地西部边界,主要出露志留系变质岩和前??震旦系杂岩。同时在逆冲断裂带前缘形成了前缘隐伏带,主要分布在中坝-双鱼石构造??带,出露古生界沉积岩和三叠系。向东至南江-苍溪-盐亭一带为坳陷带发育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图2-2)。??????笔冲g■饩适帝?■??? ̄ ̄.?^?,?战伏积緣帝?_?????1?..坳陷帝^??r〗并?射?浥-潼构适奋?彳宋??蠢細如??图2-2川西北部2010SH03地震测线深度剖面(AA’)(据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研究院,2015)??10??

厚度等值线图,烃源岩,筇竹,川西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vyi/?;,?/??S?S?,H????^?|H??图3-2川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厚度等值线图??(2)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结合区域地震和钻井成果认为,志留系地层仅在北部存在,而研究区南部已被完全??剥蚀(曹春晖,2015;蒲泊伶,2008)。龙马溪组烃源岩主要为黑色页岩和深灰色泥岩??(图3-1),根据前人研究以及统计结果,其在研宄区内厚度变化在0?250m之间,其??中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在20?40m之间,平面上龙马溪组烃源岩在旺苍-南江一带最厚,??往南逐步减薄(图3-3)。??19??lm??\?江組11?苍;?■?>250??\?y?^H?oo??so??\?^■150-200??\?/?^■100-150??\?D^ii?/?50-100??\?/、?■。-5。??阳?y?丨纠例??H?E1D??S'■)fe?y,?iZi?'ll?'/(■?II?'A?17?Ifi??jb?ivli?ving?t???图3-3川西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平面分布图(据肖玉亮,2016修改)??(3)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烃源岩??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判识[J]. 董才源,谢增业,裴森奇,张璐,杨春龙,尹瀚翔.  断块油气田. 2018(04)
[2]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 张健,周刚,张光荣,李国辉,汪华.  天然气工业. 2018(01)
[3]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气源新认识及成藏模式[J]. 董才源,谢增业,朱华,国建英,张璐,戴鑫,杨春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4]稀有气体同位素在四川盆地元坝气藏气源对比中的应用[J]. 仵宗涛,刘兴旺,李孝甫,王晓锋,郑建京.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7)
[5]新型岩石吸附烃提取方法及其在气源对比中的应用[J]. 贾艳双.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3)
[6]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特征、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J]. 魏国齐,王志宏,李剑,杨威,谢增业.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1)
[7]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王鼐,魏国齐,杨威,王秀姣.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6)
[8]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J]. 沈浩,汪华,文龙,马华灵,李毅,张本健.  天然气工业. 2016(08)
[9]川西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脉油气生成时间的厘定——来自于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的证据[J]. 王杰,腾格尔,刘文汇,马亮帮,陶成,周圆圆,王萍,李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7)
[10]甲、乙烷碳同位素用于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讨论[J]. 韩中喜,李剑,垢艳侠,严启团,王淑英,李谨,刘金丰,葛守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6(04)

博士论文
[1]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D]. 王欣欣.成都理工大学 2017
[2]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D]. 梁家驹.成都理工大学 2014
[3]大兴安岭中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岩相古地理与烃源岩研究[D]. 王俊涛.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
[4]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 许国明.成都理工大学 2010
[5]中扬子北缘二叠纪晚期海平面变化对生物危机事件的影响[D]. 王国庆.中国地质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川西北段地质结构及其控油气作用[D]. 伍顺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应用[D]. 肖玉亮.西南石油大学 2016
[3]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储层成因机制[D]. 程遥.西南石油大学 2015
[4]川西二叠系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 孟宪武.成都理工大学 2015
[5]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杨成.成都理工大学 2015
[6]川中GST构造灯影组顶部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D]. 刘聪颖.西南石油大学 2014
[7]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特征及油气有利区评价[D]. 杨伟.成都理工大学 2014
[8]川西北龙门山北段古生界油砂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D]. 陈贵标.吉林大学 2014
[9]四川盆地中三叠雷口坡组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D]. 孙腾蛟.成都理工大学 2014
[10]川西北部地区二叠系地震地质综合研究[D]. 陈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06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06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