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优势运移通道的控藏作用研究 ——以南堡凹陷1号构造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4 17:25
  本论文以南堡凹陷1号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等资料,地质方法与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研究中浅层油气运移规律及优势运移通道的控藏作用,建立运聚成藏模式,为研究区油气精细勘探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1号构造中浅层原油主要来自原地和林雀次凹的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沙三段贡献较少。研究区以河流—三角洲沉积相为主,砂体普遍发育,物性和连通性较好。受两期伸展作用影响,断裂发育,断裂组合以“y”型、共轭“x”型和反“y”型组合为主。研究区有两期油气充注,东一段沉积末期充注时的主力烃源岩是沙三段烃源岩,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油气发生散失。明化镇组末期充注时,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此时断层开启,是油气垂向运移的良好通道。研究区主要有断裂—盖层输导和断裂—砂体输导两种模式。断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主要发生垂向运移还是侧向运移,断—砂复合输导分为“单斜式”和“屋顶式”,屋顶式油气不能穿过断裂,对盘砂体不充注;单斜式油气能够穿过断裂,继续向对盘砂体充注和运移。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优势运移通道的控藏作用研究 ——以南堡凹陷1号构造为例


油气输导脊模式图[12]

示意图,断面,示意图,油气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3-学方法利用了断层两盘原油的密度、粘度等物性参数、含氮化合物参数、甾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的变化特征研究断层封闭性[19]。图1.2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封闭机理示意图[18]Fig.1.2Schematicdiagramofinternalstructureofthefaultzoneandsealingmechanism[18]断裂带内部结构复杂、断层面凹凸不平,油气在其中运移时集中在最小阻力的路径上,沿最大流体势降低方向运移,即断裂的优势运移通道。断面几何形态对运移路径的影响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平面断裂,油气前进路径方向保持不变;二是凹面断裂,运移路径呈向上发散状;三是凸面断裂,油气的运移路径呈流线汇聚状。其中第三种情况下,断层凸面脊作为低势区,对油气有汇聚作用。图1.3断面脊示意图[20]Fig.1.3SchematicdiagramofSectionalridge[20]断层面优势输导通道研究常采用断面埋深等值线法和断面三维构造形态法。断面埋深等值线法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绘制埋深等值线图,图中等值线上凸的部

技术路线图,油气,原油,油气藏


第1章绪论-6-通过烃源岩和原油的精细对比和油气运移示踪,确定源储关系;通过砂体连井剖面、砂地比平面分布图等,确定砂体连通性和输导优势通道;通过地震剖面得到断裂类型及分布,利用断裂两侧原油密度、生物标志物特征、地层水类型、矿化度特征、以及近断裂地层压力特征等多方面证据,研究断裂封闭性,总结断裂控油气机理;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明确油气藏基本特征、油气运移输导通道、油气成藏模式等,并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通过“砂体—断裂”复合输导体系与油气藏分布之间的规律,总结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形成规律,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图(图1.4):图1.4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4Thestudyflowofthedissertation1.7主要工作量本次研究在初期开展了充分的文献调研工作,大量阅读和总结相关文献和冀东油田办公室提供的报告、图件及实验数据、谱图等一手资料。共收集前人烃源岩和原油实验分析样品100余个,去油田现场采集油砂和原油样品43个,带回实验室进行抽提、分离、送样,从而得到色谱质谱图和生标参数以及含氮化合物参数。论文绘制各类图件50余幅,包括原油和烃源岩的地球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堡凹陷1号构造断层垂向封闭能力定量评价[J]. 胡欣蕾,吕延防,付广,王超,刘哲.  地球科学. 2019(11)
[2]南堡凹陷南部物源古近系沙一段沉积特征[J]. 文雯,赵晓东,刘晓,李亮,乔海波.  断块油气田. 2017(03)
[3]南堡凹陷1号构造源上油气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 康海亮,林畅松,张宗和,刘晓.  中国石油勘探. 2017(03)
[4]渤海海域断裂对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及其控藏类型[J]. 胡志伟,徐长贵,杨波,邓辉.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3)
[5]输导体系研究思路及方法综述[J]. 孙博,刘鹏宇.  内江科技. 2016(10)
[6]南堡1号构造火成岩与断裂发育模式研究[J]. 高斌,穆立华,付兴深,杨国涛,王春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6(05)
[7]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为例[J]. 裴立新,刚文哲,高岗,孟令箭,李杰,黄志龙.  现代地质. 2015(04)
[8]源外隆起区输导脊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大庆长垣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J]. 孙同文,付广,王芳,张鲁庭,席国兴,吕延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2)
[9]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J]. 孙同文,付广,吕延防,胡明,刘哲,王浩然.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7)
[10]油源断裂对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南堡凹陷中浅层为例[J]. 胡欣蕾,付广.  断块油气田. 2014(03)

硕士论文
[1]渤中地区QHD29-2构造输导体系与优势运移路径研究[D]. 孙中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本文编号:3606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06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