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形变观测系统的组成、发展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2-02-23 18:21
简要介绍地震地形变观测系统的组成及地形变观测技术的发展,指出不同观测技术的时空特点,光纤和长基线应变仪等新技术的优点以及不同地形变观测技术进行联合观测的可行性和方法优势。通过对日本岐阜县安装的1 500 m臂长应变仪与GNSS地球观测网(GEONET)中的连续观测站获取的应变进行比对的实例分析,得出从连续观测站获取的水平应变去趋势后与应变仪得到的连续应变结果基本一致,地震会引起应变异常,应变仪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敏感。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发展优势观测技术,进行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融合、提高监测密度,增强时空分辨率,提升地震前兆特征识别能力,更好地为科学防震减灾服务。
【文章来源】:地震科学进展. 2020,50(10)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BO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分析[J]. 陈燚飞,吕品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7)
[2]2016年7月19日新疆MS 4.5级地震乌什地震台形变异常[J]. 赖爱京,张锦萍,蒋志英,黄帅堂. 震灾防御技术. 2017(02)
[3]有关我国形变监测预报发展的几点建议[J]. 张晶,江在森.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2)
[4]YRY-4型钻孔应变仪观测的P波剪应变[J]. 邱泽华,池顺良. 地震. 2013(04)
[5]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J]. 刘文义,张文涛,李丽,黄稳柱,李芳. 地震. 2012(04)
[6]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J]. 顾国华. 地震. 2012(02)
[7]两种应变仪的面应变观测资料的比对研究[J]. 张凌空,牛安福,闫伟,吴利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4)
[8]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2)
[9]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J]. 李海亮,李宏. 地质学报. 2010(06)
[10]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J]. 李杰,唐廷梅,荆强,楼关寿,刘文义. 地震. 2010(02)
本文编号:3641125
【文章来源】:地震科学进展. 2020,50(10)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BO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分析[J]. 陈燚飞,吕品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7)
[2]2016年7月19日新疆MS 4.5级地震乌什地震台形变异常[J]. 赖爱京,张锦萍,蒋志英,黄帅堂. 震灾防御技术. 2017(02)
[3]有关我国形变监测预报发展的几点建议[J]. 张晶,江在森.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2)
[4]YRY-4型钻孔应变仪观测的P波剪应变[J]. 邱泽华,池顺良. 地震. 2013(04)
[5]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J]. 刘文义,张文涛,李丽,黄稳柱,李芳. 地震. 2012(04)
[6]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J]. 顾国华. 地震. 2012(02)
[7]两种应变仪的面应变观测资料的比对研究[J]. 张凌空,牛安福,闫伟,吴利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4)
[8]中国钻孔应变观测能力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牛安福,张凌空,闫伟,吉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2)
[9]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J]. 李海亮,李宏. 地质学报. 2010(06)
[10]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J]. 李杰,唐廷梅,荆强,楼关寿,刘文义. 地震. 2010(02)
本文编号:3641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4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