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东缘域地壳结构及其地质意义:深反射地震
发布时间:2022-02-26 08:29
松辽盆地东缘域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板块东部.自晚古生代以来该域经历了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闭合产生的北向挤压作用、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剪刀叉式闭合对其东侧东南侧产生的挤压作用以及西太平洋板块西向变向俯冲产生的挤压作用等区域构造应力场影响,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地壳变动.该东缘域的地壳结构与松辽盆地地壳是否具有相近的结构特点,这是至今未被研究的内容.在Songliao Drep研究中已经用深反射地震手段得到松辽盆地地壳结构的一组新认识.这些认识在其东缘域是否还成立,也需要用同样精度的手段予以研究.另外,莫霍界面的宏观特征与微观(内部)特征,从松辽盆地到其东缘域有什么样的变化,其形成机理是什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回答这些科学问题,从哈尔滨西至尚志市附近实施了一条东西向约150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研究发现东缘域与松辽盆地基底地壳具有明显的差别,即由松辽盆地地壳的三分性变到东缘域盆地外地壳的二分性,在剖面近东端得到近26 km深的莫霍界面深度,并用均衡理论分析莫霍界面形态特征的形成机理;上部地壳存在双向大型推覆断裂,推测其被推覆体主体是古亚洲洋沉积地层即C-P系海相地层.这些认识为中国东...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9)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 地震资料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地震资料的数据采集
2.2 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
3 Ⅱ—E剖面地壳结构特征
3.1 地壳结构的几分问题
3.2 莫霍界面特征
3.3 主要推覆断裂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然地震Lg波衰减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应用[J]. 何静,吴庆举,李永华,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2)
[2]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J]. 潘佳铁,李永华,吴庆举,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7)
[3]中国东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J]. 潘佳铁,吴庆举,李永华,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3)
[4]利用H-K叠加方法和CCP叠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与泊松比[J]. 张广成,吴庆举,潘佳铁,张风雪,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5]利用莫霍面Ps震相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J]. 张广成,吴庆举,李永华,潘佳铁,张风雪,管见. 地震学报. 2013(04)
[6]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J].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5)
[7]中国东北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J]. 孙莲,李永华,吴庆举,汪素云.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8]中国东北地区重力场研究——剩余重力场与重点油气勘探盆地的关系及油气勘探新领域[J]. 张凤旭,邰振华,张兴洲,张凤琴,孟令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2)
[9]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张兴洲,乔德武,迟效国,周建波,孙跃武,张凤旭,张淑琴,赵庆英. 地质通报. 2011(Z1)
[10]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J]. 周建波,张兴洲,马志红,刘立,金魏,张梅生,王成文,迟效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5)
本文编号:3644303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63(09)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背景
2 地震资料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地震资料的数据采集
2.2 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
3 Ⅱ—E剖面地壳结构特征
3.1 地壳结构的几分问题
3.2 莫霍界面特征
3.3 主要推覆断裂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然地震Lg波衰减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应用[J]. 何静,吴庆举,李永华,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2)
[2]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J]. 潘佳铁,李永华,吴庆举,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7)
[3]中国东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J]. 潘佳铁,吴庆举,李永华,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3)
[4]利用H-K叠加方法和CCP叠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与泊松比[J]. 张广成,吴庆举,潘佳铁,张风雪,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5]利用莫霍面Ps震相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J]. 张广成,吴庆举,李永华,潘佳铁,张风雪,管见. 地震学报. 2013(04)
[6]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J].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5)
[7]中国东北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J]. 孙莲,李永华,吴庆举,汪素云.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8]中国东北地区重力场研究——剩余重力场与重点油气勘探盆地的关系及油气勘探新领域[J]. 张凤旭,邰振华,张兴洲,张凤琴,孟令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2)
[9]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张兴洲,乔德武,迟效国,周建波,孙跃武,张凤旭,张淑琴,赵庆英. 地质通报. 2011(Z1)
[10]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J]. 周建波,张兴洲,马志红,刘立,金魏,张梅生,王成文,迟效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5)
本文编号:3644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44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