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松原M5.1地震构造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23 17:16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化波形资料,使用ISOLA方法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松原M 5.1地震进行矩张量反演,研究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且收集了地震序列中ML 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FMSI (focal mechanism stress inversion)方法反演震中区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松原M 5.1地震的矩震级为4.9,矩心深度为6 km,双力偶分量为91.5%,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76°和3°,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166°和16°,震源机制解显示典型的构造地震特征;震中区构造应力场理论应力轴σ1方位角、倾伏角分别为88.0°和0.9°,σ2方位角、倾伏角分别为178.2°和9.6°,σ3方位角、倾伏角分别为352.5°和80.4°,这一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推断认为区域构造应力场触发了2019年松原M 5.1地震活动,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北西向节面与震中区附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现今活动性质完全一致,认为第二松花断裂可能是松原M 5.1地震的发震断层。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数据资料及地壳速度模型构建
2 地震矩张量反演
3 应力场反演
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年5月松原MS5.7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J]. 李君,王勤彩,郑国栋,刘庚,周辉,周聪. 地震学报. 2019(02)
[2]褶皱构造中的地震——2017年三峡库区巴东M4.3地震序列成因讨论[J]. 李井冈,张丽芬,廖武林,赵艳南,魏贵春,杨捷,陈玮.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9)
[3]基于重力异常的松辽盆地构造特征识别[J]. 马国庆,孟庆发,黄大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02)
[4]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性质及发震构造初步分析[J]. 谢祖军,郑勇,姚华建,房立华,张勇,刘成利,王毛毛,单斌,张会平,任俊杰,季灵运,宋美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1)
[5]2013年吉林前郭MS5.5震群的双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J]. 刘俊清,甘卫军,刘财,张晨侠,高金哲,梁诗明. 地震地质. 2017(05)
[6]2013年前郭Ms5.8震群矩张量研究[J]. 刘俊清,刘财,雷建设,甘卫军,杨清福,张晨侠.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9)
[7]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分析[J]. 易桂喜,龙锋,闻学泽,梁明剑,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4)
[8]2013年8月香格里拉德钦—得荣MS5.9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J]. 罗钧,赵翠萍,周连庆.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9]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J]. 吴微微,杨建思,苏金蓉,杜文康,高瑜,郑钰,田宝峰,刘莎,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10]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深度及其成因探讨[J]. 高金哲,李志伟,包丰,崇加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硕士论文
[1]隐伏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D]. 邵博.防灾科技学院 2016
本文编号:3647631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数据资料及地壳速度模型构建
2 地震矩张量反演
3 应力场反演
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年5月松原MS5.7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J]. 李君,王勤彩,郑国栋,刘庚,周辉,周聪. 地震学报. 2019(02)
[2]褶皱构造中的地震——2017年三峡库区巴东M4.3地震序列成因讨论[J]. 李井冈,张丽芬,廖武林,赵艳南,魏贵春,杨捷,陈玮.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9)
[3]基于重力异常的松辽盆地构造特征识别[J]. 马国庆,孟庆发,黄大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02)
[4]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性质及发震构造初步分析[J]. 谢祖军,郑勇,姚华建,房立华,张勇,刘成利,王毛毛,单斌,张会平,任俊杰,季灵运,宋美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1)
[5]2013年吉林前郭MS5.5震群的双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J]. 刘俊清,甘卫军,刘财,张晨侠,高金哲,梁诗明. 地震地质. 2017(05)
[6]2013年前郭Ms5.8震群矩张量研究[J]. 刘俊清,刘财,雷建设,甘卫军,杨清福,张晨侠.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9)
[7]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分析[J]. 易桂喜,龙锋,闻学泽,梁明剑,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4)
[8]2013年8月香格里拉德钦—得荣MS5.9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J]. 罗钧,赵翠萍,周连庆.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9]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J]. 吴微微,杨建思,苏金蓉,杜文康,高瑜,郑钰,田宝峰,刘莎,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10]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深度及其成因探讨[J]. 高金哲,李志伟,包丰,崇加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硕士论文
[1]隐伏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D]. 邵博.防灾科技学院 2016
本文编号:3647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4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