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
发布时间:2022-07-02 16:23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铜陵矿集区内新发现的由斑岩型、矽卡岩型、脉型三种类型矿体共同组成的矿床,矿体多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内的石炭-三叠系灰岩捕掳体及其与岩体的接触带中,其矿体独特的产出元素和赋存位置在以发育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为主的铜陵矿集区内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姚家岭矿床的赋矿岩体以及三种不同矿体类型的矿石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对其地质特征、成岩机制、成矿控制因素及成矿模式进行探讨,取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通过对姚家岭岩体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其赋矿花岗闪长斑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壳幔混合花岗岩,较低的铝饱和指数和较高的Na/K比值为典型的准铝质“Ⅰ”型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8.6±2.9Ma,属于早白垩世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上侵定位的产物。对岩浆物质来源和成岩过程的分析,认为姚家岭岩体起源于富集地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的内陆环境,并在碰撞挤压向伸展过渡的过程中底侵下地壳形成壳幔混源岩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和与中浅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最终形成本区高...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姚家岭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岩浆岩
3.4 隐爆角砾岩
3.5 矿体特征
3.6 围岩蚀变
第四章 岩浆岩成岩作用
4.1 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2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1 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2 磷灰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
4.4 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源区探讨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均一温度
5.1.3 盐度和密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氢氧同位素
5.2.2 碳氧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成矿物质来源
6.1.2 成矿流体的迁移与演化
6.1.3 成矿控制因素
6.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铜陵沙滩脚矿田中酸性侵入岩成因及构造意义[J]. 黄文明,吴才来,高栋,吴迪,刘川云,曾全. 中国地质. 2019(04)
[2]江西大湖塘钨矿花岗岩的磷灰石特征及其氧逸度变化指示[J]. 韩丽,黄小龙,李洁,贺鹏丽,姚军明. 岩石学报. 2016(03)
[3]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三维空间定量分析研究[J]. 李晓晖,袁峰,张明明,蒋其胜,韩长生,黄建满,张淑虹,钟国雄. 岩石学报. 2016(02)
[4]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J]. 曹康,许继峰,陈建林,黄肖潇,任江波. 矿床地质. 2014(02)
[5]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J]. 徐晓春,范子良,何俊,刘雪,刘晓燕,谢巧勤,陆三明,楼金伟. 岩石学报. 2014(04)
[6]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隐爆角砾岩筒的岩相分带性研究及其勘查意义[J]. 张会琼,王京彬,王玉往. 地质论评. 2012(06)
[7]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2(10)
[8]安徽省铜陵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J]. 姚孝德,杜建国,许卫,陈芳,谭德兴.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7)
[9]安徽铜陵矿集区矿床勘查与地质研究新进展[J]. 徐晓春,楼金伟,梁建峰,肖秋香,张赞赞,刘启能,王萍. 安徽地质. 2011(02)
[10]安徽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浅部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J]. 文春华,徐文艺,钟宏,吕庆田,杨竹森,田世洪,刘英超. 矿床地质. 2011(03)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和深部过程[D]. 刘建敏.合肥工业大学 2015
[2]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D]. 楼金伟.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刘绍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张乐骏.合肥工业大学 2011
[5]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研究[D]. 谢建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6]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岩浆作用与流体成矿[D]. 陆三明.合肥工业大学 2007
[7]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D]. 李进文.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刘政.合肥工业大学 2019
[2]安徽省姚家岭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研究[D]. 占昌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3]安徽新桥矿床黄铁矿研究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D]. 谢杰.合肥工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4685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姚家岭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岩浆岩
3.4 隐爆角砾岩
3.5 矿体特征
3.6 围岩蚀变
第四章 岩浆岩成岩作用
4.1 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2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1 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2.2 磷灰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
4.4 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源区探讨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均一温度
5.1.3 盐度和密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氢氧同位素
5.2.2 碳氧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成矿物质来源
6.1.2 成矿流体的迁移与演化
6.1.3 成矿控制因素
6.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安徽铜陵沙滩脚矿田中酸性侵入岩成因及构造意义[J]. 黄文明,吴才来,高栋,吴迪,刘川云,曾全. 中国地质. 2019(04)
[2]江西大湖塘钨矿花岗岩的磷灰石特征及其氧逸度变化指示[J]. 韩丽,黄小龙,李洁,贺鹏丽,姚军明. 岩石学报. 2016(03)
[3]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三维空间定量分析研究[J]. 李晓晖,袁峰,张明明,蒋其胜,韩长生,黄建满,张淑虹,钟国雄. 岩石学报. 2016(02)
[4]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J]. 曹康,许继峰,陈建林,黄肖潇,任江波. 矿床地质. 2014(02)
[5]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铜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J]. 徐晓春,范子良,何俊,刘雪,刘晓燕,谢巧勤,陆三明,楼金伟. 岩石学报. 2014(04)
[6]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隐爆角砾岩筒的岩相分带性研究及其勘查意义[J]. 张会琼,王京彬,王玉往. 地质论评. 2012(06)
[7]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J]. 常印佛,周涛发,范裕. 岩石学报. 2012(10)
[8]安徽省铜陵矿集区区域成矿模式[J]. 姚孝德,杜建国,许卫,陈芳,谭德兴.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7)
[9]安徽铜陵矿集区矿床勘查与地质研究新进展[J]. 徐晓春,楼金伟,梁建峰,肖秋香,张赞赞,刘启能,王萍. 安徽地质. 2011(02)
[10]安徽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浅部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J]. 文春华,徐文艺,钟宏,吕庆田,杨竹森,田世洪,刘英超. 矿床地质. 2011(03)
博士论文
[1]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和深部过程[D]. 刘建敏.合肥工业大学 2015
[2]安徽铜陵矿集区中酸性侵入岩及狮子山矿田铜多金属矿床[D]. 楼金伟.合肥工业大学 2012
[3]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刘绍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4]安徽庐枞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张乐骏.合肥工业大学 2011
[5]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研究[D]. 谢建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6]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岩浆作用与流体成矿[D]. 陆三明.合肥工业大学 2007
[7]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D]. 李进文.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安徽铜陵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 刘政.合肥工业大学 2019
[2]安徽省姚家岭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和成矿流体研究[D]. 占昌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3]安徽新桥矿床黄铁矿研究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D]. 谢杰.合肥工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4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5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