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源模型的中国仪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发布时间:2022-07-20 14:18
为解决中国大陆地区大震数据不足的问题,选取发生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新西兰等地的大震数据作为补充,建立基于线源模型的仪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为验证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合理性,与中国第五代区划图中使用的宏观烈度衰减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宏观烈度调查资料较为丰富的震级范围内,仪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在近场(100 km以内)与宏观烈度衰减规律较为吻合,仪器地震烈度略大于宏观烈度,最大偏差不超过1度。仪器地震烈度随距离的衰减相对较快,宏观烈度衰减关系建立过程中的远场补点以及仪器地震烈度的计算方法均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中建立的仪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可为地震预警烈度影响场的估计提供参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
2 方法与模型
2.1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2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模型
3 结果与对比
3.1 结果
3.2 对比
(1)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东部强震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2)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中强地震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3)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新疆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4)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青藏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SAR、波形资料和GPS联合反演2015年皮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J]. 王洵,王卫民,赵俊猛,姚振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2)
[2]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破裂尺度初步研究[J]. 沙海军,吕悦军,黄帅. 震灾防御技术. 2018(04)
[3]新疆喀什乌恰交汇区仪器烈度初步研究[J]. 李文倩,何金刚,陈向军,朱皓清. 内陆地震. 2018(03)
[4]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w7.8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J]. 冯继威,李山有,宋晋东,汪源,侯宝瑞,白琳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8(01)
[5]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J]. 蒋生淼,易磊,张旭,温扬茂. 地震学报. 2018(01)
[6]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与特点分析[J]. 俞言祥. 城市与减灾. 2016(03)
[7]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源破裂过程[J]. 孙蒙,王卫民,王洵,何建坤.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6)
[8]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MS≥7)烈度衰减关系改进[J]. 张苏平,陈文凯,周中红,何少林,蔡辉腾,孙艳泽.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1)
[9]2014年云南鲁甸MW6.1地震:一次共轭破裂地震[J]. 张勇,陈运泰,许力生,魏星,金明培,张森.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1)
[10]不同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相关性分析[J]. 马强,李水龙,李山有,陶冬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04)
博士论文
[1]大震地震动场的实时估计[D]. 冯继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
[2]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 孙晓丹.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3]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 俞言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InSAR的台湾集集地震形变场提取和震源参数确定[D]. 任小冲.中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64151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
2 方法与模型
2.1 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方法
2.2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模型
3 结果与对比
3.1 结果
3.2 对比
(1)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东部强震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2)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中强地震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3)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新疆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4) 仪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青藏区宏观烈度衰减关系的差异。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SAR、波形资料和GPS联合反演2015年皮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J]. 王洵,王卫民,赵俊猛,姚振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2)
[2]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破裂尺度初步研究[J]. 沙海军,吕悦军,黄帅. 震灾防御技术. 2018(04)
[3]新疆喀什乌恰交汇区仪器烈度初步研究[J]. 李文倩,何金刚,陈向军,朱皓清. 内陆地震. 2018(03)
[4]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w7.8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J]. 冯继威,李山有,宋晋东,汪源,侯宝瑞,白琳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8(01)
[5]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破裂时空过程联合反演[J]. 蒋生淼,易磊,张旭,温扬茂. 地震学报. 2018(01)
[6]新一代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与特点分析[J]. 俞言祥. 城市与减灾. 2016(03)
[7]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源破裂过程[J]. 孙蒙,王卫民,王洵,何建坤.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6)
[8]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MS≥7)烈度衰减关系改进[J]. 张苏平,陈文凯,周中红,何少林,蔡辉腾,孙艳泽.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1)
[9]2014年云南鲁甸MW6.1地震:一次共轭破裂地震[J]. 张勇,陈运泰,许力生,魏星,金明培,张森.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1)
[10]不同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相关性分析[J]. 马强,李水龙,李山有,陶冬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04)
博士论文
[1]大震地震动场的实时估计[D]. 冯继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9
[2]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 孙晓丹.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3]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 俞言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InSAR的台湾集集地震形变场提取和震源参数确定[D]. 任小冲.中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64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6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