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地区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内部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7 19:36
日本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其地震活动性非常高,比如2011年3月11日的9.0级巨震。随着西太平洋板块不断沿海沟俯冲至日本地区下方,导致日本地区的中源和深源地震相比于其他地区更加频繁。为了研究俯冲板块内部的应力分布,本文通过分析西太平洋板块内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断层的产状、主压力轴和张力轴的方位和倾角信息。这对分析板块碰撞带深部应力状态、灾害评估和地震预警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利用朱露培教授编写的gCAP程序反演震源机制解。反演过程中将波形分成五部分分别进行拟合,综合运用地震波形的体波和面波信息,相比传统的P波初动极性法和振幅比法,gCAP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文利用日本Hi-net网站提供的数据反演了日本东北地区2006年至2018年Mw≥4.5级共计11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考虑到一些地震发生在海域下方,地震台站对这些事件的覆盖不是很好,波形拟合结果较差,所以剔除这些事件后,最终得到70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震源机制解以及主压力轴的分布特征,取得以下认识:(1)日本东北地区浅源地震主要是逆断层型机制,主压力轴垂直于日本海沟的走向,表明在70公里以浅的板块内应力以挤压...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震源机制解概述
2.1 震源机制解基本概念
2.2 震源机制参数的表达
2.3 震源机制解的数学描述
第三章 方法原理及数据
3.1 gCAP反演原理
3.2 数据资料搜集
3.3 gCAP工作流程
3.4 数据处理
3.4.1 数据预处理
3.4.2 格林函数的生成
3.4.3 震源时间函数
3.4.4 PT轴计算
3.4.5 深度反演
第四章 反演结果与地质解释
4.1 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
4.2 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
4.3 震源机制解的P、T轴空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成果
5.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J]. 郭雨帆,罗佳宏,宫伟,董非非,汤兰荣,查小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6)
[2]日本海沟俯冲带MW9.0地震震源区应力场演化分析[J]. 杨佳佳,张永庆,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4)
[3]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J]. 吴晓娲,秦四清,薛雷,杨百存,李培,张珂.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0)
[4]2015年新疆皮山MS6.5地震震源机制及余震序列定位[J]. 张广伟,张洪艳,孙长青. 地震地质. 2016(03)
[5]基于连续重力观测约束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 江颖,刘子维,李辉,张晓彤,韦进,申重阳. 地震地质. 2016(03)
[6]CAP方法反演乳山震群3.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J]. 李铂,崔鑫,苗庆杰,穆娟.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3)
[7]俯冲带地震循环的数值模拟——以日本Tohoku MW9.0地震为例[J]. 翁辉辉,黄金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08)
[8]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J]. 郑韵,姜立新,杨天青,刘杰.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2)
[9]浅谈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J]. 杨海斌,田小波,白志明,张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3)
[10]2015尼泊尔MS8.1地震中等余震震源机制研究[J]. 张广伟,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博士论文
[1]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响[D]. 刘鑫.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 姜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硕士论文
[1]CAP方法和深度震相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 孟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66049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震源机制解概述
2.1 震源机制解基本概念
2.2 震源机制参数的表达
2.3 震源机制解的数学描述
第三章 方法原理及数据
3.1 gCAP反演原理
3.2 数据资料搜集
3.3 gCAP工作流程
3.4 数据处理
3.4.1 数据预处理
3.4.2 格林函数的生成
3.4.3 震源时间函数
3.4.4 PT轴计算
3.4.5 深度反演
第四章 反演结果与地质解释
4.1 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
4.2 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
4.3 震源机制解的P、T轴空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成果
5.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千岛海沟转折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J]. 郭雨帆,罗佳宏,宫伟,董非非,汤兰荣,查小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6)
[2]日本海沟俯冲带MW9.0地震震源区应力场演化分析[J]. 杨佳佳,张永庆,谢富仁.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4)
[3]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J]. 吴晓娲,秦四清,薛雷,杨百存,李培,张珂.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0)
[4]2015年新疆皮山MS6.5地震震源机制及余震序列定位[J]. 张广伟,张洪艳,孙长青. 地震地质. 2016(03)
[5]基于连续重力观测约束2015年尼泊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 江颖,刘子维,李辉,张晓彤,韦进,申重阳. 地震地质. 2016(03)
[6]CAP方法反演乳山震群3.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J]. 李铂,崔鑫,苗庆杰,穆娟. 华北地震科学. 2016(03)
[7]俯冲带地震循环的数值模拟——以日本Tohoku MW9.0地震为例[J]. 翁辉辉,黄金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6(08)
[8]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J]. 郑韵,姜立新,杨天青,刘杰. 震灾防御技术. 2016(02)
[9]浅谈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J]. 杨海斌,田小波,白志明,张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3)
[10]2015尼泊尔MS8.1地震中等余震震源机制研究[J]. 张广伟,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博士论文
[1]西北太平洋俯冲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响[D]. 刘鑫.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俯冲带断层粘滑运动机制数值模拟研究[D]. 姜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
硕士论文
[1]CAP方法和深度震相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 孟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66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6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