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评价
发布时间:2022-08-23 18:31
岷江上游位于中国第一、二阶级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地形上的隆起区,经济上的低谷区,又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是山区聚落发展的典型区域,地质灾害活动频繁,进行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年鉴数据翻阅整理、SPSS的统计等手段建立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并根据岷江上游三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获取情况,并选择了人口密度、万人医生数、万人村委会数、建筑覆盖率、经济密度、人均GDP、道路密度、地质灾害密度、防护工程数量等16个指标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熵值综合评价模型,通过ARCGIS软件,得出整个岷江上游地区2006、2009、2015年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图,并探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时空差异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取得了以下结论:(1)每年度各指标易损值的权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公路密度、经济密度、建筑覆盖率及人口密度始终是影响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最主要因子;(2)岷江上游地区聚落迁移变化较大,聚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急剧减少,由传统的农牧聚集地逐渐搬入城市,作为主要聚落迁移目的地的各县县城更应该加强防...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易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易损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易损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条件
2.3.2 水文条件
2.4 社会经济
2.5 社会民族文化
2.6 地质灾害活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处理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3.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熵值综合评判法
4.1.2 熵值综合评判法模型计算
4.2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与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定义
4.2.1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现状
4.2.2 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定义
4.3 评价过程
4.3.1 单元网格的划分
4.3.2 熵值综合评判
4.4 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分析
5.1 易损性时间变化对比分析
5.2 易损性空间变化对比分析
5.3 对策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其易发性评价[J]. 林虹宇,丁明涛,佘涛,杨江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7(04)
[2]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1)
[3]震区社会易损性对比分析:以芦山与鲁甸地震为例[J]. 庙成,丁明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7(0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J]. 城市规划通讯. 2017 (02)
[5]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为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J]. 窦玉沛. 中国民政. 2016(10)
[6]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J]. 郭宁.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01)
[7]自然灾害动态风险评估的一种基本模式[J]. 庞西磊,黄崇福,张英菊. 灾害学. 2016(01)
[8]岷江上游“7·10”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方式及成因[J]. 邹强,郭晓军,朱兴华,孔应德. 山地学报. 2014(06)
[9]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J]. 王静爱,董晓萍,苏筠,王颖,史培军.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4(01)
[10]岷江上游汶川羊店高位滑坡灾害[J]. 殷志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 沈茂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05
[2]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 姚建.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岷江上游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及沟谷趋势预测[D]. 林虹宇.西南科技大学 2017
[2]岷江上游泥石流胁迫下山区聚落人口易损性评价[D]. 黄英.西南科技大学 2017
[3]岷江上游泥石流胁迫下山区建筑物易损性评价[D]. 庞金彪.西南科技大学 2017
[4]泥石流短临预警报体系设计与实现[D]. 周鹏.西南科技大学 2016
[5]岷江上游河谷聚落对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的响应分析及其对策[D]. 庙成.西南科技大学 2016
[6]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变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研究[D]. 王骏.西南科技大学 2016
[7]日本学校防灾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D]. 边文美.上海师范大学 2016
[8]岷江上游高山聚落区土地利用对干旱河谷上线的影响[D]. 王海茳.西南科技大学 2015
[9]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空间格局[D]. 赵振江.重庆师范大学 2012
[10]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理论与实践[D]. 陈成名.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78268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易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易损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易损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气象水文
2.3.1 气象条件
2.3.2 水文条件
2.4 社会经济
2.5 社会民族文化
2.6 地质灾害活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处理与评价指标的确定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处理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3.2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熵值综合评判法
4.1.2 熵值综合评判法模型计算
4.2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与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定义
4.2.1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现状
4.2.2 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定义
4.3 评价过程
4.3.1 单元网格的划分
4.3.2 熵值综合评判
4.4 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分析
5.1 易损性时间变化对比分析
5.2 易损性空间变化对比分析
5.3 对策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活动特征及其易发性评价[J]. 林虹宇,丁明涛,佘涛,杨江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7(04)
[2]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1)
[3]震区社会易损性对比分析:以芦山与鲁甸地震为例[J]. 庙成,丁明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7(0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J]. 城市规划通讯. 2017 (02)
[5]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为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J]. 窦玉沛. 中国民政. 2016(10)
[6]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J]. 郭宁.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01)
[7]自然灾害动态风险评估的一种基本模式[J]. 庞西磊,黄崇福,张英菊. 灾害学. 2016(01)
[8]岷江上游“7·10”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方式及成因[J]. 邹强,郭晓军,朱兴华,孔应德. 山地学报. 2014(06)
[9]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J]. 王静爱,董晓萍,苏筠,王颖,史培军.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4(01)
[10]岷江上游汶川羊店高位滑坡灾害[J]. 殷志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 沈茂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05
[2]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 姚建.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岷江上游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及沟谷趋势预测[D]. 林虹宇.西南科技大学 2017
[2]岷江上游泥石流胁迫下山区聚落人口易损性评价[D]. 黄英.西南科技大学 2017
[3]岷江上游泥石流胁迫下山区建筑物易损性评价[D]. 庞金彪.西南科技大学 2017
[4]泥石流短临预警报体系设计与实现[D]. 周鹏.西南科技大学 2016
[5]岷江上游河谷聚落对泥石流堆积扇演化的响应分析及其对策[D]. 庙成.西南科技大学 2016
[6]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变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研究[D]. 王骏.西南科技大学 2016
[7]日本学校防灾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D]. 边文美.上海师范大学 2016
[8]岷江上游高山聚落区土地利用对干旱河谷上线的影响[D]. 王海茳.西南科技大学 2015
[9]中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空间格局[D]. 赵振江.重庆师范大学 2012
[10]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理论与实践[D]. 陈成名.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78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7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