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4 20:42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广泛,含油气资源丰富。但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研究相对薄弱,油气勘探程度低,仍无重大勘探突破,特别是盆地南部物源不明确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天然气勘探。盆地南缘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以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改造都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然而,至今有关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物质充填与沉积过程的耦合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基于此,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古流向分析,以及砂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特征分析,结合沉积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同位素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物源示踪等方法综合研究,重点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沉积物源,进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代中晚期沉积充填与周缘造山带演化耦合关系。得出如下认识:(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1段和盒8段沉积期古流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其相对含量、重矿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继承性。但西南部和东南部上述特征差异大,表明两地区物源供给具有明显差异。(2)沉积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石英质旋回物源区,中性火成岩和镁铁质岩物源区次之,反映物源主要...
【文章页数】:2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源区示踪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3 地层及沉积相发育
2.4 周缘造山带地质特征
2.4.1 北秦岭造山带
2.4.2 北祁连造山带
2.4.3 孔兹岩带
2.4.4 阴山陆块
2.4.5 华北中部造山带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 1–盒8段常规方法物源分析
3.1 古流向特征
3.2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
3.3 岩屑特征
3.4 重矿物特征
3.4.1 重矿物组合特征
3.4.2 重矿物平面分布
3.4.3 重矿物特征指数
3.5 小结
第四章 沉积地球化学物源分析
4.1 样品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
4.1.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1.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2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4.2.1 山1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盒8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1 样品
5.1.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1.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1 山1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2 盒8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3 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5.3.1 山1段Lu–Hf同位素特征
5.3.2 盒8段Lu–Hf同位素特征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4.1 构造环境分析
5.4.2 2600~160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3 1150~1000 Ma和 700~5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4 550~3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5 350-26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物源分析
第七章 盆山耦合关系
7.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沉积相演化
7.1.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演化特征
7.1.2 山 1–盒8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7.2 盆地周缘造山作用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1 秦岭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2 北祁连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秦岭造山带[J]. 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2]内蒙古狼山地区早二叠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刘洋,王文龙,滕学建,郭硕,滕飞,何鹏,田健,段霄龙. 地球科学进展. 2019(04)
[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古水流分析[J]. 崔凯. 地下水. 2019(01)
[4]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南堡凹陷东营组砂岩重矿物物源分析中的应用[J]. 刘座辰,孟令箭. 地质学刊. 2018(03)
[5]内蒙古狼山地区早石炭世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 田健,滕学建,刘洋,滕飞,何鹏,郭硕,王文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5)
[6]内蒙古狼山地区石炭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J]. 田健,辛后田,滕学建,刘洋,郭硕,滕飞,何鹏,王文龙. 地球科学. 2019(01)
[7]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同盛茂晚石炭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 张乔,李玉宏,陈高潮,韩伟,王靖. 高校地质学报. 2018(02)
[8]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底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性质及其地质意义[J]. 张成立,苟龙龙,第五春荣,刘欣雨,赵娇,胡育华. 岩石学报. 2018(04)
[9]秦岭的由来[J]. 孟庆任.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10]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母岩类型和构造背景[J]. 贺敬聪,朱筱敏,李明瑞,刘芬,叶蕾,薛梦戈. 古地理学报. 2017(02)
博士论文
[1]华北中部构造带中段古元古代末构造演化及意义[D]. 赵远方.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2]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质演化[D]. 赵娇.西北大学 2018
[3]中央造山带中部中生代盆山耦合与构造演化[D]. 张义平.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
[4]北秦岭地体东段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D]. 刘丙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5]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 王国茹.成都理工大学 2011
[6]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 闫建萍.西北大学 2010
[7]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D]. 雷敏.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8]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D]. 赵庆英.吉林大学 2010
[9]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及石油地质意义[D]. 冯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10]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陈全红.西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及其对盆地南部沉积充填格局的影响[D]. 崔凯.西北大学 2019
[2]冀北尚义宣付夭孔兹岩变质作用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D]. 李清杨.成都理工大学 2019
[3]阴山-燕山北麓晚古生代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D]. 龚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4]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盒8段-山1段“源-汇”系统研究[D]. 贺敬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
[5]秦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多期变质作用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王亚伟.西北大学 2015
[6]包头—二连地区显生宙花岗岩年代学格架、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D]. 莫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7]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彦诺尔公—狼山地区二叠纪牙马图岩体岩浆混合成因及其意义探讨[D]. 张建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8]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廖志伟.成都理工大学 2012
[9]鄂尔多斯南缘及邻区石盒子组、延长组沉积期盆地原型及演化[D]. 罗婷婷.西北大学 2011
[10]内蒙古西红山地区花岗—绿岩带的研究[D]. 任云伟.吉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80832
【文章页数】:2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源区示踪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3 地层及沉积相发育
2.4 周缘造山带地质特征
2.4.1 北秦岭造山带
2.4.2 北祁连造山带
2.4.3 孔兹岩带
2.4.4 阴山陆块
2.4.5 华北中部造山带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 1–盒8段常规方法物源分析
3.1 古流向特征
3.2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
3.3 岩屑特征
3.4 重矿物特征
3.4.1 重矿物组合特征
3.4.2 重矿物平面分布
3.4.3 重矿物特征指数
3.5 小结
第四章 沉积地球化学物源分析
4.1 样品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
4.1.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1.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2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4.2.1 山1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盒8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1 样品
5.1.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1.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1 山1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2 盒8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3 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5.3.1 山1段Lu–Hf同位素特征
5.3.2 盒8段Lu–Hf同位素特征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4.1 构造环境分析
5.4.2 2600~160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3 1150~1000 Ma和 700~5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4 550~3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5 350-26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物源分析
第七章 盆山耦合关系
7.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沉积相演化
7.1.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演化特征
7.1.2 山 1–盒8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7.2 盆地周缘造山作用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1 秦岭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2 北祁连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秦岭造山带[J]. 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2]内蒙古狼山地区早二叠世晚期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刘洋,王文龙,滕学建,郭硕,滕飞,何鹏,田健,段霄龙. 地球科学进展. 2019(04)
[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古水流分析[J]. 崔凯. 地下水. 2019(01)
[4]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南堡凹陷东营组砂岩重矿物物源分析中的应用[J]. 刘座辰,孟令箭. 地质学刊. 2018(03)
[5]内蒙古狼山地区早石炭世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 田健,滕学建,刘洋,滕飞,何鹏,郭硕,王文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8(05)
[6]内蒙古狼山地区石炭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J]. 田健,辛后田,滕学建,刘洋,郭硕,滕飞,何鹏,王文龙. 地球科学. 2019(01)
[7]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同盛茂晚石炭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 张乔,李玉宏,陈高潮,韩伟,王靖. 高校地质学报. 2018(02)
[8]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底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性质及其地质意义[J]. 张成立,苟龙龙,第五春荣,刘欣雨,赵娇,胡育华. 岩石学报. 2018(04)
[9]秦岭的由来[J]. 孟庆任.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10]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母岩类型和构造背景[J]. 贺敬聪,朱筱敏,李明瑞,刘芬,叶蕾,薛梦戈. 古地理学报. 2017(02)
博士论文
[1]华北中部构造带中段古元古代末构造演化及意义[D]. 赵远方.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2]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质演化[D]. 赵娇.西北大学 2018
[3]中央造山带中部中生代盆山耦合与构造演化[D]. 张义平.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
[4]北秦岭地体东段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D]. 刘丙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5]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 王国茹.成都理工大学 2011
[6]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 闫建萍.西北大学 2010
[7]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D]. 雷敏.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8]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D]. 赵庆英.吉林大学 2010
[9]鄂尔多斯盆地自然电场及石油地质意义[D]. 冯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10]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陈全红.西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及其对盆地南部沉积充填格局的影响[D]. 崔凯.西北大学 2019
[2]冀北尚义宣付夭孔兹岩变质作用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D]. 李清杨.成都理工大学 2019
[3]阴山-燕山北麓晚古生代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D]. 龚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4]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盒8段-山1段“源-汇”系统研究[D]. 贺敬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
[5]秦岭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多期变质作用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王亚伟.西北大学 2015
[6]包头—二连地区显生宙花岗岩年代学格架、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D]. 莫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7]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彦诺尔公—狼山地区二叠纪牙马图岩体岩浆混合成因及其意义探讨[D]. 张建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8]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廖志伟.成都理工大学 2012
[9]鄂尔多斯南缘及邻区石盒子组、延长组沉积期盆地原型及演化[D]. 罗婷婷.西北大学 2011
[10]内蒙古西红山地区花岗—绿岩带的研究[D]. 任云伟.吉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80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8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