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河井田4#煤层沉积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20:14
本文以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和胡家河井田现有的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煤田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以沉积过程和聚煤规律为主要研究方向,总结出胡家河井田4#煤层的沉积演化过程和展布规律,分析出控煤因素,归纳出聚煤模式,并对含煤性进行预测。胡家河井田地层残存较少,层序保存不全,只保留了三级层序的层序I。延安组含煤地层可分为两个沉积旋回,4#煤层位于第一个沉积旋回的下部,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发育为内陆河流相沉积,其中河漫沼泽、牛轭湖以及泛滥平原上的泥炭沼泽是4#煤层的主要聚煤环境。在逐渐演变沉积成煤时,由于受到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大量成煤植物的生长、良好的古地理环境以及稳定古构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胡家河井田的延安组形成了单一、巨厚的4#煤层。在一定程度上,古地理对煤层形成的影响超越了古气候和古构造,甚至超越了古植物,因此古地理可以说是4#巨厚煤层形成的第一主控因素。根据延安组第一段成煤前岩相古地理图、4#煤层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沉积断面图,归纳出了胡家河井田4#煤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以及聚煤模式,绘制4#煤层煤厚等值线图。分析发现...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表水系
2.1.3 气象
2.1.4 地震、滑坡和泥流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3 研究区地质
2.3.1 研究区地层
2.3.2 研究区构造
3 含煤地层与煤层
3.1 含煤地层
3.1.1 延安组第一段(第一旋回)
3.1.2 延安组第二段(第二旋回)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相旋回对比法
3.2.2 地球物理特征对比
3.2.3 煤层自身特征对比法
3.2.4 副标志层对比法
3.3 煤层特征
3.3.1 煤层厚度
3.3.2 煤的物理性质
3.3.3 煤层的煤岩特征
4 4#煤层沉积环境分析
4.1 煤质总体特征
4.2 4#煤层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4.2.1 4#煤层原煤含硫特征
4.2.2 4#煤层含硫量主控因素分析
4.3 沉积相标志
4.3.1 岩石学特征
4.3.2 古生物特征
4.4 含煤岩系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4.4.1 含煤岩系沉积相
4.4.2 含煤岩系沉积体系
4.5 层序地层分析
4.5.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层序地层划分
4.5.2 延安组层序地层特征
4.6 沉积旋回及岩相古地理
4.6.1 沉积旋回结构
4.6.2 岩相古地理
5 4#煤层聚煤规律特征及控煤因素
5.1 4#煤聚煤特征
5.1.1 主要成煤沉积环境的聚煤特征
5.1.2 煤厚展布及变化规律
5.2 4#巨厚煤层控煤因素分析
5.2.1 延安组沉积期的古气候与古植物特征
5.2.2 延安组沉积期的古构造特征
5.2.3 延安组沉积期的古地理特征
5.3 延安组富煤带与地层厚度的正相关关系
5.4 4#煤层沉积演化过程
5.5 4#煤聚煤模式及含煤性预测
5.5.1 4#煤聚煤模式
5.5.2 含煤性预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地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岩系聚煤规律研究[J]. 董大啸,邵龙义,李明培.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9)
[2]中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 石天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07)
[3]胡家河井田原煤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 方世跃,刘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3)
[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J]. 杨伟利,王起琮,刘佳玮,石堃,魏巍.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2)
[5]莱芜潘西煤矿降低高硫煤含硫量的几点措施[J]. 刘书锋,高继雷,张振飞,王道刚. 山东国土资源. 2014(03)
[6]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J]. 魏恒飞,陈践发,王冠男,李伟,刘娅昭,吴雪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01)
[7]陕北及黄陇侏罗纪煤田煤中硫分、灰分成因探讨[J]. 谢涛,张光超,乔军伟. 中国煤炭地质. 2012(06)
[8]黄陇侏罗纪煤田控煤构造研究[J]. 贺丹,李智学. 中国煤炭地质. 2011(10)
[9]沙尔湖煤田巨厚煤层异地成煤分析[J]. 黄铁栋,王平,李慧,陈俊,周欢,韦欣. 新疆地质. 2011(03)
[10]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J]. 王双明. 地质通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 王东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硕士论文
[1]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D]. 来安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4
[2]陈家沟井田5#煤聚煤规律研究[D]. 梅丽斯.河北工程大学 2013
[3]澄合矿区煤系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D]. 刘娜.西安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86433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表水系
2.1.3 气象
2.1.4 地震、滑坡和泥流
2.2 区域地质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3 研究区地质
2.3.1 研究区地层
2.3.2 研究区构造
3 含煤地层与煤层
3.1 含煤地层
3.1.1 延安组第一段(第一旋回)
3.1.2 延安组第二段(第二旋回)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相旋回对比法
3.2.2 地球物理特征对比
3.2.3 煤层自身特征对比法
3.2.4 副标志层对比法
3.3 煤层特征
3.3.1 煤层厚度
3.3.2 煤的物理性质
3.3.3 煤层的煤岩特征
4 4#煤层沉积环境分析
4.1 煤质总体特征
4.2 4#煤层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4.2.1 4#煤层原煤含硫特征
4.2.2 4#煤层含硫量主控因素分析
4.3 沉积相标志
4.3.1 岩石学特征
4.3.2 古生物特征
4.4 含煤岩系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4.4.1 含煤岩系沉积相
4.4.2 含煤岩系沉积体系
4.5 层序地层分析
4.5.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层序地层划分
4.5.2 延安组层序地层特征
4.6 沉积旋回及岩相古地理
4.6.1 沉积旋回结构
4.6.2 岩相古地理
5 4#煤层聚煤规律特征及控煤因素
5.1 4#煤聚煤特征
5.1.1 主要成煤沉积环境的聚煤特征
5.1.2 煤厚展布及变化规律
5.2 4#巨厚煤层控煤因素分析
5.2.1 延安组沉积期的古气候与古植物特征
5.2.2 延安组沉积期的古构造特征
5.2.3 延安组沉积期的古地理特征
5.3 延安组富煤带与地层厚度的正相关关系
5.4 4#煤层沉积演化过程
5.5 4#煤聚煤模式及含煤性预测
5.5.1 4#煤聚煤模式
5.5.2 含煤性预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华北地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岩系聚煤规律研究[J]. 董大啸,邵龙义,李明培. 煤炭科学技术. 2017(09)
[2]中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 石天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07)
[3]胡家河井田原煤含硫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 方世跃,刘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3)
[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J]. 杨伟利,王起琮,刘佳玮,石堃,魏巍.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7(02)
[5]莱芜潘西煤矿降低高硫煤含硫量的几点措施[J]. 刘书锋,高继雷,张振飞,王道刚. 山东国土资源. 2014(03)
[6]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J]. 魏恒飞,陈践发,王冠男,李伟,刘娅昭,吴雪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3(01)
[7]陕北及黄陇侏罗纪煤田煤中硫分、灰分成因探讨[J]. 谢涛,张光超,乔军伟. 中国煤炭地质. 2012(06)
[8]黄陇侏罗纪煤田控煤构造研究[J]. 贺丹,李智学. 中国煤炭地质. 2011(10)
[9]沙尔湖煤田巨厚煤层异地成煤分析[J]. 黄铁栋,王平,李慧,陈俊,周欢,韦欣. 新疆地质. 2011(03)
[10]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J]. 王双明. 地质通报. 2011(04)
博士论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D]. 王东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硕士论文
[1]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研究[D]. 来安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4
[2]陈家沟井田5#煤聚煤规律研究[D]. 梅丽斯.河北工程大学 2013
[3]澄合矿区煤系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D]. 刘娜.西安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86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8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