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格局、驱动因子及水文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08:16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地面高程下降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土体自然固结等;常见的人为因素有地下流体资源及矿产资源开采、工程施工以及地表建筑物和交通工具的动、静荷载等。随着21世纪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由地下水常年过量开采、持续性大规模的人类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将日益加剧。在城市地区,地面沉降在带来地面高程损失的同时还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威胁交通设施安全运行和建筑物的稳定,影响城市地表径流和水文循环,增大城市发生内涝灾害的风险,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是武汉市城市建设高峰期,由岩溶坍塌、软土层压缩、工程施工中基坑工程降水等引发的地面沉降多有报道。监测武汉市地面沉降现状,探讨地面沉降演变规律,识别地面沉降驱动因子并揭示由地面沉降引发的一系列资源环境效应,对应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地面沉降及其负面效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已有地面沉降研究监测周期短、范围小,缺少对地面沉降时空格局分析的定量化研究、地面沉降驱动因子的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和较少涉及地面沉降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武汉市为研究区,...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格局、驱动因子及水文效应研究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格局、驱动因子及水文效应研究


武汉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武汉市地面沉降时空格局、驱动因子及水文效应研究


武汉市高程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SAR、水准多维沉降监测体系建设及应用研究[J]. 韩红超,符华年,张文峰,温浩.  测绘通报. 2019(S1)
[2]基于SBAS和IPTA技术的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监测[J]. 曹群,陈蓓蓓,宫辉力,周超凡,罗勇,高明亮,王旭,史珉,赵笑笑,左俊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3)
[3]城市化进程中武汉市内涝灾害防治研究[J]. 宋宏娇,张丹丹,周思迪.  工程技术研究. 2019(08)
[4]雄安新区2012~2016年地面沉降InSAR监测[J]. 张永红,刘冰,吴宏安,程霞,康永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5)
[5]城市湿地损失和内涝灾害响应的遥感分析——以武汉市南湖为例[J]. 曾忠平,彭浩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4)
[6]基于物联网与GPRS技术对武汉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化设计[J]. 张忠义,王喆,方丹辉.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8(02)
[7]武汉市不透水地表时空格局分析[J]. 张扬,刘艳芳,刘以.  地理科学. 2017(12)
[8]建筑荷载作用下城市地面沉降地理信息模型——以天津市东南部沉降区为例[J]. 伊尧国,刘慧平,韩春萌,刘湘平,张洋华,齐建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9]基于系统思考的武汉市内涝成因分析及对策[J]. 高峰,刘鹏,黄超然.  灾害学. 2017(03)
[10]对武汉内涝及湖泊调蓄功能的探讨[J]. 方正,王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7(06)

博士论文
[1]数字化城市管理时空数据挖掘及应用[D]. 王朝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
[2]郑州市区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融合及水文地质解译研究[D]. 王爱国.武汉大学 2017
[3]基于InSAR时序分析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及典型影响因子分析[D]. 张金芝.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5
[4]改进的SBAS地表形变监测及地下水应用研究[D]. 俞晓莹.中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武汉城市内涝灾害治理研究[D]. 曹强.华中科技大学 2018
[2]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内涝模拟研究[D]. 王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
[3]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对策[D]. 高俊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4]基于SWMM模型的南京典型区雨洪模拟研究[D]. 徐慧珺.南京师范大学 2017
[5]武汉市不透水层时空格局分析及其在城市内涝成因分析中的应用[D]. 付明花.武汉大学 2017
[6]基于“规划单元”的城乡规划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D]. 房淑媛.北京工业大学 2016
[7]子汇水区划分精度对SWMM模型应用于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影响的研究[D]. 秦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5
[8]武汉市城市化水文效应分析[D]. 申柯.华中师范大学 2014
[9]GPS高程拟合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 刘金柱.成都理工大学 2013
[10]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金芝.山东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713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13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f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