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预测模型在邯郸市鸡泽县地下水矿化度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09 03:51
鸡泽县地处邯郸市东部平原区,属于华北平原地带,地下水为该区域重要灌溉和供水水源。对该区域地下水矿化度进行预测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区域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对区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及生态环保提供依据;同时能推进华北平原区地下水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对今后开展地下水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地理概况、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对邯郸市鸡泽县地下水矿化度进行预测,建立两种灰色预测模型GM(1,1)和GM(1,N)对鸡泽县城关的2016~2020年度地下水矿化度进行预测,其中灰色预测模型的地下水矿化度为目标因素,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开采量以及降水量为影响因素,通过编制MATLAB程序对灰色系统模型进行计算,并将预测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灰色预测模型综合精度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进一步探索未来五年邯郸市鸡泽县地下水矿化度的发展趋势,在保证不改变现有地下水开采方式及对地下水开采力度的前提下,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论文最后提出针对该地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应从根本入手,即高效率利用地下...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化学环境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2.3 地下水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1.5 水利工程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3.2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与断裂
3.1.2 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
3.2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土壤条件
3.2.2 渠线工程地质
3.2.3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2.4 坑塘工程地质条件
3.2.5 地下水水质特征
3.2.6 地下水排泄
3.3 区域地下水水位特征
3.3.1 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
3.3.2 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
3.3.3 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3.4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矿化度的灰色预测原理及应用
4.1 灰色系统预测概述
4.1.1 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概念
4.1.2 灰色系统预测的分类
4.1.3 灰色系统的建模
4.2 灰色系统预测在地下水矿化度应用的依据
4.3 灰色系统预测的实现
4.3.1 GM(1,1)预测模型
4.3.2 GM(1,N)预测模型
4.4 精度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矿化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5.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5.1.1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数据
5.1.2 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原理
5.1.3 多元线性回归模拟步骤
5.1.4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在地下水中的应用
5.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础数据
5.2.2 BP神经网络预测的数学原理
5.2.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拟步骤
5.2.4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地下水中的应用
5.3 四种预测模型结果与分析
第6章 地下水利用管理建议
6.1 加强地下水利用效率
6.1.1 合理规划开采量
6.1.2 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6.1.3 人工回灌地下水
6.1.4 增加雨水利用率
6.2 完善水权水费改革制度
6.2.1 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
6.2.2 健全水权交易市场
6.3 多开展地下水科研工作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14762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化学环境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1.2.3 地下水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1.5 水利工程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3.2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与断裂
3.1.2 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
3.2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土壤条件
3.2.2 渠线工程地质
3.2.3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3.2.4 坑塘工程地质条件
3.2.5 地下水水质特征
3.2.6 地下水排泄
3.3 区域地下水水位特征
3.3.1 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
3.3.2 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
3.3.3 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3.4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水矿化度的灰色预测原理及应用
4.1 灰色系统预测概述
4.1.1 灰色系统预测的基本概念
4.1.2 灰色系统预测的分类
4.1.3 灰色系统的建模
4.2 灰色系统预测在地下水矿化度应用的依据
4.3 灰色系统预测的实现
4.3.1 GM(1,1)预测模型
4.3.2 GM(1,N)预测模型
4.4 精度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矿化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5.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5.1.1 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数据
5.1.2 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原理
5.1.3 多元线性回归模拟步骤
5.1.4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在地下水中的应用
5.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2.1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础数据
5.2.2 BP神经网络预测的数学原理
5.2.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拟步骤
5.2.4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地下水中的应用
5.3 四种预测模型结果与分析
第6章 地下水利用管理建议
6.1 加强地下水利用效率
6.1.1 合理规划开采量
6.1.2 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6.1.3 人工回灌地下水
6.1.4 增加雨水利用率
6.2 完善水权水费改革制度
6.2.1 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
6.2.2 健全水权交易市场
6.3 多开展地下水科研工作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14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14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