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1 12:06
计算了2001年1月至2018年9月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区(33°—38°N,103°—109°E)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解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和逆冲型为主,其空间分布基本与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和断裂性质一致,少量不符合区域构造性质的震源机制则反映了局部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区域构造变形主体为NE向压缩,NW向相对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块体对鄂尔多斯块体的直接作用。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数据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震源机制
2.1.1 P波初动。
2.1.2 矩张量反演。
2.2 平均应力场反演
3 震源机制解特征
4 构造应力场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葛伟鹏,王伟涛,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2]基于断层活动资料的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未来30年大地震危险性研究[J]. 李昌珑,吴健,徐伟进,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6)
[3]六盘山断裂带的地震构造特征与强震危险背景[J]. 杜方,闻学泽,冯建刚,梁明剑,龙锋,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02)
[4]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郭祥云,蒋长胜,王晓山,田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5]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J]. 莘海亮,刘明军,康敏,王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3)
[6]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研究[J]. 赵韬,赵曦,王莹,李少睿,惠少兴,王杰民. 地震学报. 2016(06)
[7]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8]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现今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结果[J]. 盛书中,万永革,黄骥超,卜玉菲,李祥.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9]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J].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03)
[10]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孕震机制[J].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博士论文
[1]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严川.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5
硕士论文
[1]甘肃及邻近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D]. 卜玉菲.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3
[2]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 张辉.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7
本文编号:371875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数据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震源机制
2.1.1 P波初动。
2.1.2 矩张量反演。
2.2 平均应力场反演
3 震源机制解特征
4 构造应力场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J].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吴传勇,李志刚,葛伟鹏,王伟涛,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2]基于断层活动资料的鄂尔多斯块体周缘未来30年大地震危险性研究[J]. 李昌珑,吴健,徐伟进,高孟潭.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6)
[3]六盘山断裂带的地震构造特征与强震危险背景[J]. 杜方,闻学泽,冯建刚,梁明剑,龙锋,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02)
[4]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郭祥云,蒋长胜,王晓山,田鑫.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5]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区构造应力场[J]. 莘海亮,刘明军,康敏,王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3)
[6]区域台网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系统研究[J]. 赵韬,赵曦,王莹,李少睿,惠少兴,王杰民. 地震学报. 2016(06)
[7]南北地震带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王晓山,吕坚,谢祖军,龙锋,赵小艳,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2015(11)
[8]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推断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现今地壳应力场的初步结果[J]. 盛书中,万永革,黄骥超,卜玉菲,李祥.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9]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J].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14(03)
[10]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孕震机制[J].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博士论文
[1]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严川.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5
硕士论文
[1]甘肃及邻近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D]. 卜玉菲.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3
[2]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 张辉.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7
本文编号:3718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1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