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砂组储层构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26 08:06
  作为我国早期投入生产的大型整装油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的胜坨油田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注水开发。目前综合含水率已达到97%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沿高渗带窜流、驱替严重不均衡等问题,使得开采效率明显下降。因此,精细储层构型表征对于油田后期开发提升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丰富的岩心、地震、测井、动态等资料的支撑下,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针对胜坨油田二区Es2s1的辫状河、浅湖滩坝储层进行构型表征,建立构型单元解释模板,对目的层段地层进行垂向分期,在定量规模约束下通过多井拟合的方法多级次解剖研究区构型,利用动态资料加以验证,建立辫状河、浅湖滩坝的构型模式,最终在三维模型中刻画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研究表明:(1)研究区存在两种沉积相类型,上部为辫状河、下部为浅湖滩坝沉积。1砂组湖平面整体下降使得水下浅湖环境变为暴露地表的水上环境,河流作用增强使得辫状河向湖盆方向推进。中期、短期、超短期基准面的频繁变化使得沉积环境由浅湖滩坝向辫状河转变。(2)辫状河7级构型单元包括辫流带与泛滥平原,8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辫状河道、溢岸等,9级构型单元为心滩内部增生体、落淤层;滩坝储层的7级构型...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1.2.2 浅湖滩坝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1.2.3 三维构型建模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质概况
        1.3.2 开发概况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储层构型级次划分及构型单元特征
    2.1 储层构型级次划分体系
    2.2 垂向分期
        2.2.1 垂向分期方案
        2.2.2 垂向分期依据
        2.2.3 基于小层的等时地层格架
    2.3 相型识别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沉积相类型认知
    2.4 构型单元特征
        2.4.1 辫状河构型单元特征
        2.4.2 浅湖滩坝构型单元特征
第3章 多级次储层构型研究
    3.1 微相复合体级次构型研究
        3.1.1 微相复合体级次构型研究思路
        3.1.2 微相复合体构型展布特征
    3.2 单一微相级次构型研究
        3.2.1 滩坝单一微相级次构型研究
        3.2.2 辫状河单一微相级次构型研究
    3.3 单一微相内部构型解剖
        3.3.1 单一坝砂内部解剖
        3.3.2 心滩内部解剖
    3.4 研究区储层构型模式
        3.4.1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3.4.2 浅湖滩坝储层构型模式
第4章 三维储层构型建模
    4.1 三维构型建模方法
    4.2 构型建模可靠性评价
    4.3 构型空间分布特征
        4.3.1 辫状河储层空间分布特征
        4.3.2 滩坝储层构型空间分布规律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湖泊滨岸砂坝内部结构特征剖析及其地质意义--以峡山湖现代砂坝沉积为例[J]. 商晓飞,郭颖,侯加根,段太忠,赵磊.  沉积学报. 2018(05)
[2]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古近系恩平组物源体系及其对滩坝的控制[J]. 刘强虎,朱红涛,舒誉,朱筱敏,杨香华,付鑫.  石油学报. 2015(03)
[3]常年流水型砂质辫状河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展布样式探讨[J]. 陈玉琨,吴胜和,王延杰,毛平,龙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5(01)
[4]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分布及油气成藏模式[J]. 董艳蕾,朱筱敏,赵东娜.  现代地质. 2015(01)
[5]济阳坳陷古近系孔店组高频韵律旋回沉积记录及成因[J]. 谭先锋,蒋艳霞,李洁,薛伟伟,李泽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01)
[6]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储层成岩差异性研究——以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红层与博兴洼陷灰层滩坝为例[J]. 李继岩,宋国奇,王晓蕾,陈静静,宋明福.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2)
[7]古辫状河心滩坝内部构型表征与建模——以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为例[J]. 牛博,高兴军,赵应成,宋保全,张丹锋,邓晓娟.  石油学报. 2015(01)
[8]湖泊岸线带直坝和斜坝:形成机制与沉积特征[J]. 卫平生,潘树新,陈彬滔,刘彩燕,梁苏娟.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1)
[9]黄骅坳陷板桥地区湖相滩坝砂体内部隔(夹)层成因机制与分布样式[J]. 商晓飞,侯加根,刘钰铭,李永强,马克,杨逸臣.  古地理学报. 2014(05)
[10]黄骅坳陷港中油田滩坝砂单一坝精细解剖[J]. 吴小斌,侯加根,王大兴,滑双君,李树庆,吴辉,高星星.  矿物岩石. 2014(03)

博士论文
[1]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 岳大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



本文编号:3732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32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c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