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彬-旬-铜北缘长 6 油层组油气储层特征
发布时间:2023-03-04 07:2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旬-铜北缘三叠纪长6油层组的地层划分及对比、沉积相特征、储层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在明确储层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对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研究认为:1)彬-旬-铜北缘三叠纪长6油层组地层标志层明显,各油层段地层展布稳定;储层顶面构造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区内发育了四郎庙鼻隆和南部隆起、正宁洼陷的“两隆一洼”构造形态。2)彬-旬-铜北缘地区存在南部、西南部两个物源方向,并认为区内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夹浊积砂体;主要的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和河口坝;区内西部和东部各发育有一条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纵贯全区,展布方向分别为南西-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在区内中部有河道分叉的迹象。3)彬-旬-铜北缘地区的长6油层组的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胶结物以方解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为特低-低孔、特低渗储层,存在粒间孔隙、溶蚀孔隙、晶间孔隙、微裂缝四种类型。喉道类型以微细-细喉道为主,孔隙类型以微-细孔隙为主。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以及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处于...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6油层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
1.4.1 地层研究成果
1.4.2 沉积研究成果
1.4.3 储层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述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大地构造位置
2.1.3 地层区划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
2.2.1 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
2.2.2 中-晚元古代坳拉谷发育阶段
2.2.3 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形成阶段
2.2.4 中生代鄂尔多斯内陆盆地形成阶段
2.2.5 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晚白垩世-新生代)
2.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3.1 伊盟隆起
2.3.2 西缘冲断构造带
2.3.3 渭北隆起
2.3.4 晋西挠褶带
2.3.5 天环向斜
2.3.6 伊陕斜坡
2.4 区域地层特征
2.4.1 前寒武纪地层
2.4.2 古生代地层
2.4.3 中生代地层
2.4.4 新生代地层
2.5 区域沉积演化
2.5.1 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
2.5.2 晚古生代的沉积演化
2.5.3 中生代的沉积演化
2.5.4 新生代的沉积演化
第三章 渭北隆起的地质特征
3.1 地层序列及沉积特征
3.1.1 中-上三叠统
3.1.2 侏罗系
3.1.3 下白垩统
3.1.4 新近系
3.2 构造特征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构造单元划分
3.3.1 上店-天堂断褶带
3.3.2 麟游-永寿逆冲褶皱带
3.3.3 耀县-澄城断隆带
3.3.4 柳林-铜川断褶带
3.3.5 土桥-照金断褶带
3.3.6 金锁-王庄断褶带
3.3.7 宜君-黄龙断坡带
3.3.8 陇县-千阳构造带
3.4 沉积演化及构造发展
3.4.1 沉积演化史
3.4.2 构造发展史
第四章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4.1 地层沉积层序
4.1.1 延长群瓦窑堡组(长1 油层组)
4.1.2 延长群永坪组(长2 油层组和长3 油层组)
4.1.3 延长群胡家村组(长4+5油层组、长6 油层组和长7 油层组)
4.1.4 延长群铜川组(长8 油层组、长9 油层组和长10 油层组)
4.2 主要标志层
4.2.1 保德组标志层
4.2.2 洛河组标志层
4.2.3 宜君组标志层
4.2.4 直罗组七里镇砂岩
4.2.5 延安组小街砂岩及煤线
4.2.6 延长群标志层
4.2.7 二马营组黑纸坊段
4.3 长6油层组识别标志层
4.3.1 K1和K2 标志层
4.3.2 K5和K4 标志层
4.3.3 K3 标志层
4.4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五章 研究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5.1 物源方向
5.1.1 古水流方向分析
5.1.2 重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5.1.3 轻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5.1.4 岩屑组成及分布特征
5.2 沉积相标志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沉积构造
5.2.3 古生物特征
5.2.4 测井相标志
5.3 沉积环境
5.3.1 沉积相划分
5.3.2 单井相分析
5.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沉积演化
第六章 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意义
6.1 岩石学特征
6.1.1 碎屑成分
6.1.2 填隙物成分
6.2 储层物性特征
6.3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6.3.1 孔隙类型
6.3.2 孔隙结构
6.4 成岩作用及阶段划分
6.4.1 成岩作用
6.4.2 成岩阶段划分
6.5 储层类型及综合评价
6.5.1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6.5.2 储层类型及评价
6.6 油气地质意义
6.6.1 烃源岩特征
6.6.2 油藏特征
6.6.3 地质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53966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6油层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
1.4.1 地层研究成果
1.4.2 沉积研究成果
1.4.3 储层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述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大地构造位置
2.1.3 地层区划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发展
2.2.1 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
2.2.2 中-晚元古代坳拉谷发育阶段
2.2.3 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形成阶段
2.2.4 中生代鄂尔多斯内陆盆地形成阶段
2.2.5 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晚白垩世-新生代)
2.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3.1 伊盟隆起
2.3.2 西缘冲断构造带
2.3.3 渭北隆起
2.3.4 晋西挠褶带
2.3.5 天环向斜
2.3.6 伊陕斜坡
2.4 区域地层特征
2.4.1 前寒武纪地层
2.4.2 古生代地层
2.4.3 中生代地层
2.4.4 新生代地层
2.5 区域沉积演化
2.5.1 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
2.5.2 晚古生代的沉积演化
2.5.3 中生代的沉积演化
2.5.4 新生代的沉积演化
第三章 渭北隆起的地质特征
3.1 地层序列及沉积特征
3.1.1 中-上三叠统
3.1.2 侏罗系
3.1.3 下白垩统
3.1.4 新近系
3.2 构造特征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构造单元划分
3.3.1 上店-天堂断褶带
3.3.2 麟游-永寿逆冲褶皱带
3.3.3 耀县-澄城断隆带
3.3.4 柳林-铜川断褶带
3.3.5 土桥-照金断褶带
3.3.6 金锁-王庄断褶带
3.3.7 宜君-黄龙断坡带
3.3.8 陇县-千阳构造带
3.4 沉积演化及构造发展
3.4.1 沉积演化史
3.4.2 构造发展史
第四章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4.1 地层沉积层序
4.1.1 延长群瓦窑堡组(长1 油层组)
4.1.2 延长群永坪组(长2 油层组和长3 油层组)
4.1.3 延长群胡家村组(长4+5油层组、长6 油层组和长7 油层组)
4.1.4 延长群铜川组(长8 油层组、长9 油层组和长10 油层组)
4.2 主要标志层
4.2.1 保德组标志层
4.2.2 洛河组标志层
4.2.3 宜君组标志层
4.2.4 直罗组七里镇砂岩
4.2.5 延安组小街砂岩及煤线
4.2.6 延长群标志层
4.2.7 二马营组黑纸坊段
4.3 长6油层组识别标志层
4.3.1 K1和K2 标志层
4.3.2 K5和K4 标志层
4.3.3 K3 标志层
4.4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五章 研究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5.1 物源方向
5.1.1 古水流方向分析
5.1.2 重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5.1.3 轻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5.1.4 岩屑组成及分布特征
5.2 沉积相标志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沉积构造
5.2.3 古生物特征
5.2.4 测井相标志
5.3 沉积环境
5.3.1 沉积相划分
5.3.2 单井相分析
5.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及沉积演化
第六章 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意义
6.1 岩石学特征
6.1.1 碎屑成分
6.1.2 填隙物成分
6.2 储层物性特征
6.3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6.3.1 孔隙类型
6.3.2 孔隙结构
6.4 成岩作用及阶段划分
6.4.1 成岩作用
6.4.2 成岩阶段划分
6.5 储层类型及综合评价
6.5.1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6.5.2 储层类型及评价
6.6 油气地质意义
6.6.1 烃源岩特征
6.6.2 油藏特征
6.6.3 地质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53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5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