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北缘马超营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发布时间:2023-03-05 11:43
研究区地处华北板块南缘,位于三门峡—鲁山断裂与朱阳关—夏馆断裂之间,属秦祁昆造山带东段。马超营断裂带位于研究区的中北部,为潘河—卢氏—马超营断裂带的东段,是熊耳山南坡最大的北西西—近东西向大断裂。它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漫长的演化历史,对该区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有用组分运移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构造控矿方面,而对于马超营断裂带内的构造变形研究尚显不足并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以马超营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为题,依托“河南1∶5万卢氏县幅、白土街幅、横涧幅、三川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从野外调研及前人地质资料收集入手,对马超营断裂带各期次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构造变形的基础上对各期次构造演化进行分析。通过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认为马超营断裂带切割地壳深度不大,仅为华北陆块南缘的一条基底大断裂;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精细构造解剖,认为马超营断裂带中发育强变形域和弱变形域相间分布的特征,确定断裂带的优势运动方向呈近南北向,且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与其宏微观变形特征相匹配;根据定向标本的镜下观察,对岩石中动态重结晶和石英亚颗粒的粒度进行测量,测...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马超营断裂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1.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2.1.2 研究区构造单元特征
2.1.2.1 灵宝-鲁山古陆块
2.1.2.2 宽坪弧后盆地(Pt3-S)
2.1.2.3 二郎坪岛弧(Pz1)
2.1.3 研究区构造单元边界断裂特征
2.1.3.1 马超营断裂带(F41)
2.1.3.2 瓦穴子-小罗沟断裂(F74)
2.1.3.3 栾川断裂带(F109)
2.2 研究区主要地层单元
2.2.1 长城系熊耳群
2.2.2 高山河群
2.2.3 蓟县系官道口群
2.3 研究区内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
2.3.2 中元古代
2.3.3 新元古代
2.3.4 晚古生代
2.3.5 中生代
第三章 构造层划分及构造变形相分析
3.1 构造层划分及特征
3.1.1 基底构造层
3.1.2 晋宁期构造层
3.1.2.1 华北陆块构造层
3.1.2.2 北秦岭造山带构造层
3.1.3 印支期构造层
3.1.4 燕山期构造层
3.1.5 喜马拉雅期构造层
3.2 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
3.2.1 构造层次及特征
3.2.2 构造变形相分析
第四章 马超营断裂带遥感影像及地球物理特征
4.1 马超营断裂带遥感影像特征
4.2 马超营断裂带地球物理特征
4.2.1 布格重力特征
4.2.1.1 构造断裂的重力异常标志
4.2.1.2 研究区岩石密度特性
4.2.1.3 马超营断裂带布格重力特征
4.2.2 马超营断裂带磁异常特征
4.2.2.1 研究区岩石磁性特性
4.2.2.2 马超营断裂带磁场特征
第五章 马超营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5.1 构造岩类型及特征
5.1.1 脆性构造岩类
5.1.2 韧性动力变质岩类
5.2 马超营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5.2.1 关于断裂带构造变形期次的筛分
5.2.2 古生代时期韧性变形特征
5.2.2.1 宏观构造特征
5.2.2.2 韧性变形带几何学特征
5.2.2.3 宏微观运动学特征
5.2.2.4 古应力值估算
5.2.2.5 有限应变测量
5.2.3 中生代早期韧脆性-脆韧性构造变形特征
5.2.3.1 宏观构造特征
5.2.3.2 几何学特征
5.2.3.3 宏微观运动学特征
5.2.3.4 有限应变测量
5.2.4 中生代中、晚期构造变形特征
5.2.4.1 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5.2.4.2 重力滑脱构造变形特征
5.2.4.3 变质核杂岩构造变形特征
5.2.5 新生代时期脆性构造变形特征
第六章 马超营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6.1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期
6.2 中-新元古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6.3 古生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6.4 中生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6.4.1 中生代早期
6.4.2 中生代晚期
6.5 新生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和认识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56130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马超营断裂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1.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2.1.2 研究区构造单元特征
2.1.2.1 灵宝-鲁山古陆块
2.1.2.2 宽坪弧后盆地(Pt3-S)
2.1.2.3 二郎坪岛弧(Pz1)
2.1.3 研究区构造单元边界断裂特征
2.1.3.1 马超营断裂带(F41)
2.1.3.2 瓦穴子-小罗沟断裂(F74)
2.1.3.3 栾川断裂带(F109)
2.2 研究区主要地层单元
2.2.1 长城系熊耳群
2.2.2 高山河群
2.2.3 蓟县系官道口群
2.3 研究区内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
2.3.2 中元古代
2.3.3 新元古代
2.3.4 晚古生代
2.3.5 中生代
第三章 构造层划分及构造变形相分析
3.1 构造层划分及特征
3.1.1 基底构造层
3.1.2 晋宁期构造层
3.1.2.1 华北陆块构造层
3.1.2.2 北秦岭造山带构造层
3.1.3 印支期构造层
3.1.4 燕山期构造层
3.1.5 喜马拉雅期构造层
3.2 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
3.2.1 构造层次及特征
3.2.2 构造变形相分析
第四章 马超营断裂带遥感影像及地球物理特征
4.1 马超营断裂带遥感影像特征
4.2 马超营断裂带地球物理特征
4.2.1 布格重力特征
4.2.1.1 构造断裂的重力异常标志
4.2.1.2 研究区岩石密度特性
4.2.1.3 马超营断裂带布格重力特征
4.2.2 马超营断裂带磁异常特征
4.2.2.1 研究区岩石磁性特性
4.2.2.2 马超营断裂带磁场特征
第五章 马超营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5.1 构造岩类型及特征
5.1.1 脆性构造岩类
5.1.2 韧性动力变质岩类
5.2 马超营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5.2.1 关于断裂带构造变形期次的筛分
5.2.2 古生代时期韧性变形特征
5.2.2.1 宏观构造特征
5.2.2.2 韧性变形带几何学特征
5.2.2.3 宏微观运动学特征
5.2.2.4 古应力值估算
5.2.2.5 有限应变测量
5.2.3 中生代早期韧脆性-脆韧性构造变形特征
5.2.3.1 宏观构造特征
5.2.3.2 几何学特征
5.2.3.3 宏微观运动学特征
5.2.3.4 有限应变测量
5.2.4 中生代中、晚期构造变形特征
5.2.4.1 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
5.2.4.2 重力滑脱构造变形特征
5.2.4.3 变质核杂岩构造变形特征
5.2.5 新生代时期脆性构造变形特征
第六章 马超营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6.1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期
6.2 中-新元古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6.3 古生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6.4 中生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6.4.1 中生代早期
6.4.2 中生代晚期
6.5 新生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和认识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56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5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