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地测量和地震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强震震源过程
发布时间:2023-03-12 04:53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近10年时间有3次7级以上大震发生于青藏高原周缘地区:2013年4月20日Ms7.0芦山地震,2015年4月25日Ms8.1尼泊尔地震,2017年8月8日Ms7.0九寨沟地震。一系列强震的发生与青藏高原的运动与变形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通过对上述强震的震源机制、震源运动学、断层几何学的研究,可认识青藏高原周缘的造山机制,为判断青藏高原现今运动状态提供依据。震源参数是对复杂震源性质的参数化、定量化描述。研究震源破裂过程并对震源时空参数进行测定,不仅是认识地震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方式,而且有助于揭示震源区变形的动力学成因、孕震机制及应力变化状态。针对这三次7级以上强震,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利用大地测量与地震数据联合反演破裂过程时空分布;2.以高频GPS与地震波联合约束断层破裂时间特征参数;3.研究发震断层几何及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关系;4.高原边界带应力状态其空区的地震危险性。首先简要介绍所涉及的表征震源物理过程特征的各种参数;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梳理了震源破裂过程的基本原理,提炼确定震源破裂过程所需的基本条件;利用多时窗法构建离散化断层面的震源时间...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震源过程的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研究现状
1.2.2 巴颜喀拉东缘与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
1.2.3 喜马拉雅造山带与2015年Ms8.1尼泊尔地震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完成的工作量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震源参数
2.1.1 震源位置与断层面几何参数
2.1.2 震源破裂的运动学参数
2.2 震源破裂过程
2.2.1 有限断层模型
2.2.2 合成理论地震图
2.3 多数据联合反演方法
2.3.1 多时窗线性反演
2.3.2 约束条件与参数分类处理
2.4 小结
第三章 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观测数据与模型构建
3.2.1 静态GPS同震永久形变观测
3.2.2 近场高频GPS与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震时动态形变特征
3.2.3 远震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
3.2.4 震源模型的构建
3.3 联合反演破裂过程
3.3.1 单一的平直断层模型
3.3.2 反冲断层的滑动
3.3.3 铲状断层面滑动
3.3.4 数据拟合与模型测试
3.4 高频GPS独立约束的破裂模型
3.4.1 不同断层模型下高频GPS约束的破裂模型
3.4.2 与其他手段反演结果的比较
3.4.3 高频GPS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
3.5 小结
第四章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4.1 观测数据
4.1.1 动态波形数据
4.1.2 静态永久位移
4.2 快速反演结果
4.2.1 模型构建
4.2.2 棋盘测试
4.2.3 反演结果
4.2.4 讨论与小结
4.3 统一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观测数据与权重比
4.3.3 独立模型与联合模型
4.3.4 模型测试
4.4 讨论与小结
4.4.1 破裂速度与上升时间
4.4.2 模型分辨率
4.4.3 影响反演的参数
4.4.4 模型比较及动力学意义
第五章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与历史地震的关系
5.1 研究背景
5.2 构造背景
5.3 观测数据
5.3.1 GPS及InSAR同震永久形变观测
5.3.2 高频GPS及远震体波动态形变特征
5.3.3 GPS揭示的九寨沟地震震前时变形变
5.4 震源模型构建与库仑应力计算
5.4.1 模型构建
5.4.2 应力计算
5.5 震源破裂过程
5.5.1 联合反演破裂时空过程
5.5.2 模型测试
5.6 北虎牙断裂应力演化与2017年地震应力扰动
5.6.1 北虎牙断裂应力演化
5.6.2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应力变化
5.7 讨论与小结
5.7.1 与前人模型比较
5.7.2 汶川地震的应力触发效应
5.7.3 虎牙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更加丰富的观测资料
6.3.2 更优的反演策略与方法
6.3.3 更加精细介质结构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0984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震源过程的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研究现状
1.2.2 巴颜喀拉东缘与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
1.2.3 喜马拉雅造山带与2015年Ms8.1尼泊尔地震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完成的工作量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震源参数
2.1.1 震源位置与断层面几何参数
2.1.2 震源破裂的运动学参数
2.2 震源破裂过程
2.2.1 有限断层模型
2.2.2 合成理论地震图
2.3 多数据联合反演方法
2.3.1 多时窗线性反演
2.3.2 约束条件与参数分类处理
2.4 小结
第三章 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观测数据与模型构建
3.2.1 静态GPS同震永久形变观测
3.2.2 近场高频GPS与强震加速度记录的震时动态形变特征
3.2.3 远震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
3.2.4 震源模型的构建
3.3 联合反演破裂过程
3.3.1 单一的平直断层模型
3.3.2 反冲断层的滑动
3.3.3 铲状断层面滑动
3.3.4 数据拟合与模型测试
3.4 高频GPS独立约束的破裂模型
3.4.1 不同断层模型下高频GPS约束的破裂模型
3.4.2 与其他手段反演结果的比较
3.4.3 高频GPS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
3.5 小结
第四章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4.1 观测数据
4.1.1 动态波形数据
4.1.2 静态永久位移
4.2 快速反演结果
4.2.1 模型构建
4.2.2 棋盘测试
4.2.3 反演结果
4.2.4 讨论与小结
4.3 统一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观测数据与权重比
4.3.3 独立模型与联合模型
4.3.4 模型测试
4.4 讨论与小结
4.4.1 破裂速度与上升时间
4.4.2 模型分辨率
4.4.3 影响反演的参数
4.4.4 模型比较及动力学意义
第五章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与历史地震的关系
5.1 研究背景
5.2 构造背景
5.3 观测数据
5.3.1 GPS及InSAR同震永久形变观测
5.3.2 高频GPS及远震体波动态形变特征
5.3.3 GPS揭示的九寨沟地震震前时变形变
5.4 震源模型构建与库仑应力计算
5.4.1 模型构建
5.4.2 应力计算
5.5 震源破裂过程
5.5.1 联合反演破裂时空过程
5.5.2 模型测试
5.6 北虎牙断裂应力演化与2017年地震应力扰动
5.6.1 北虎牙断裂应力演化
5.6.2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应力变化
5.7 讨论与小结
5.7.1 与前人模型比较
5.7.2 汶川地震的应力触发效应
5.7.3 虎牙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更加丰富的观测资料
6.3.2 更优的反演策略与方法
6.3.3 更加精细介质结构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0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6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