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9 03:44
作为目前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生存条件。而在整个水资源系统中,地下水资源作为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人类社会中已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末期,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人口数量激增,社会进步,地表水资源匮乏、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也因此人们开始依赖由于埋藏地下而相对比较干净的地下水。在我国,地下淡水资源大约占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地区在使用地下水作为其生产生活用水。而正是因为地下水的埋藏特点,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治理或恢复,并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用水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本次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区万利来化工厂拟建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的基础上,对万利来化工厂在工作状态下可能造成的厂区周边地下水环境污染进行评价和预测。在对大量潼南区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地下水质量现状的调查与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的地下水质量现状做出了合理的评价。同时分析研究区的含水层类型和地下水特征,将研究区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二维稳定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区域地质条件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层岩性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及其赋存规律
2.5.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5.3 地下水化学特征
2.6 厂区概况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1 地下水化学类型
3.2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
3.2.1 监测因子
3.2.2 监测点布控
3.2.3 监测结果
3.3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3.1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介绍
3.3.2 地下水环境评价现状评价方法的确定
3.3.3 评价标准
3.3.4 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
4.1 研究区概念模型
4.1.1 研究区范围
4.1.2 边界条件概化
4.1.3 含水层的概化
4.1.4 地下水径流及动态特征
4.1.5 研究区水力特征概化
4.2 地下水数学模型
4.3 模型的求解
4.3.1 求解方法介绍
4.3.2 研究区剖分
4.3.3 初始条件的设置
4.4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1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5.2 污染源分析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3.1 预测范围及时段
5.3.2 地下水污染预测情景设定
5.3.3 地下水污染预测
5.3.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5.4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5.4.1 源头控制措施
5.4.2 分区防控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64484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区域地质条件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层岩性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及其赋存规律
2.5.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5.3 地下水化学特征
2.6 厂区概况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1 地下水化学类型
3.2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
3.2.1 监测因子
3.2.2 监测点布控
3.2.3 监测结果
3.3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3.1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方法介绍
3.3.2 地下水环境评价现状评价方法的确定
3.3.3 评价标准
3.3.4 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数值模拟
4.1 研究区概念模型
4.1.1 研究区范围
4.1.2 边界条件概化
4.1.3 含水层的概化
4.1.4 地下水径流及动态特征
4.1.5 研究区水力特征概化
4.2 地下水数学模型
4.3 模型的求解
4.3.1 求解方法介绍
4.3.2 研究区剖分
4.3.3 初始条件的设置
4.4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1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5.2 污染源分析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5.3.1 预测范围及时段
5.3.2 地下水污染预测情景设定
5.3.3 地下水污染预测
5.3.4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5.4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5.4.1 源头控制措施
5.4.2 分区防控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764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6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