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盆地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及其控制
发布时间:2023-03-27 00:56
长治盆地东起长治断层,西至煤系地层露头线,南界至庄头断层北部以文王山地垒为界,区域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占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建国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集中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污染与灾害。区域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地面塌陷、水资源破坏、植被的减少以及土壤的污染等。本文通过充分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运用环境地质链理论对研究区内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各环境地质问题所涉及的指标进行选取并进行指标分级标准划分,并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值和承载力值。1.将矿山环境地质链理论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相结合,研究区整体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除余吾矿区为差,古城矿区为中等外,研究区其他矿区为优至良。研究区整体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较好,受矿业开发影响水平还在可控制范围。2.依据环境地质链理论,所选取的环境地质问题构成指标,以该环境地质问题的载力值来评价该问题的发展程度。研究区中以由于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恶性链,以石圪节、漳村以及王庄矿区的采空塌陷恶性链的发育最为严重。常...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矿山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发展现状
1.1.2 地质灾害链的相关研究现状
1.1.3 矿山环境地质链的研究提出
1.1.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研究区范围
2.2.3 自然地理概况
2.2.4 地质概况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内煤矿生产情况
2.3.2 煤矿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
2.3.3 煤矿开采引发的水环境变化
2.3.4 土壤与植被
2.3.5 瓦斯及煤尘爆炸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的提出
3.1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理论
3.2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内涵
3.3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类型的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地质链的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4.3 层次结构的建立与指标的选取
4.3.1 层次结构的建立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5 权重的计算
4.5.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权重
4.5.2 基础地质要素权重
4.5.3 矿山开发要素权重
4.5.4 环境地质问题构成要素权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治盆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控制措施
5.1 承载力值的计算
5.2 长治盆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5.3 环境地质恶性链的控制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72051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矿山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发展现状
1.1.2 地质灾害链的相关研究现状
1.1.3 矿山环境地质链的研究提出
1.1.4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研究区范围
2.2.3 自然地理概况
2.2.4 地质概况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内煤矿生产情况
2.3.2 煤矿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
2.3.3 煤矿开采引发的水环境变化
2.3.4 土壤与植被
2.3.5 瓦斯及煤尘爆炸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的提出
3.1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理论
3.2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内涵
3.3 矿业开发环境地质链类型的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地质链的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单元的划分
4.3 层次结构的建立与指标的选取
4.3.1 层次结构的建立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4.5 权重的计算
4.5.1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权重
4.5.2 基础地质要素权重
4.5.3 矿山开发要素权重
4.5.4 环境地质问题构成要素权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治盆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及控制措施
5.1 承载力值的计算
5.2 长治盆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5.3 环境地质恶性链的控制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72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7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