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海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表征方法及含气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1 07:17
本文选取中国南方海相页岩筇竹寺组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为了探究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系统结构以及含气特征,以现场生产数据-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测试为分析手段,从多个方面综合对比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结论和认识:从筇竹寺组页岩和龙马溪组两套地层的沉积、构造背景以及野外观察剖面对比发现:两套页岩在整个盆地及周缘地区广泛发育,且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两套海相页岩储层的主要特征是:演化程度高(成岩演化程度、热演化程度),晚期(燕山-喜山期)构造改造强烈。地球化学参数及矿物特征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的有机质类型都以I型为主,部分Ⅱ1型。筇竹寺组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含量总体分布在0.04%15.31%之间,主要集中在0%2%的低值区,占了一半的比例;TOC高值主要分布在拉张槽内部。龙马溪组页岩的TOC值集中在1.0%6.0%之间,大部分黑色页岩样品TOC>2.0%,其中TOC高值主要是龙马溪组下段的深水陆棚相的黑色页岩。在川南-川东南、川东北的两个沉积...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意义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气概念及发展历程
1.2.2 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目的层空间展布特征
2.4 研究区典型地质剖面及井
2.5 小结
第3章 页岩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3.1 有机质类型
3.2 有机质丰度
3.3 有机质成熟度
3.4 岩石学特征
3.4.1 矿物组成特征
3.4.2 含TOC的页岩类型划分三角图版
3.5 小结
第4章 页岩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
4.1 基于扫描电镜的孔隙表征技术
4.1.1 基于SEM+JMicroVision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技术
4.1.2 基于SEM的页岩孔隙分类
4.2 基于高压压汞的孔隙表征
4.2.1 测试方法及步骤
4.2.2 孔隙度测试结果
4.2.3 压汞曲线类型
4.2.4 压汞孔径分布特征
4.3 基于低温液氮吸附的孔隙表征
4.3.1 测试原理及方法
4.3.2 等温线类型及孔隙结构
4.3.3 孔体积与BET表面积
4.3.4 N2 孔径分布
4.4 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孔隙表征
4.4.1 测试原理及方法
4.4.2 CO2 吸附等温线
4.4.3 孔体积与BET表面积
4.4.4 CO2 孔径分布
4.5 联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的全孔径表征技术
4.6 小结
第5章 页岩微观流体分布特征
5.1 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成像技术
5.1.1 测试原理及方法
5.1.2 基于荧光纳米颗粒的孔隙度计算和流体分布表征
5.2 流体示踪剂技术表征页岩孔隙连通性
5.2.1 流体示踪剂
5.2.2 润湿性
5.2.3 扩散实验
5.2.4 自发吸入实验
5.3 页岩甲烷吸附
5.3.1 甲烷吸附实验与原理
5.3.2 吸附气量控制因素
5.3.3 甲烷吸附模型
5.3.4 甲烷吸附的数据拟合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页岩含气性差异分析
6.1 南方两套页岩地质特征及含气性差异
6.1.1 “高演化”与“强改造”特征
6.1.2 产量与含气性差异
6.2 筇竹寺组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差异成因分析
6.3 排烃差异地质依据
6.3.1 压力系数
6.3.2 有机孔发育情况
6.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3.4 相邻地层沥青发育程度
6.4 筇竹寺组页岩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排烃模式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6696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意义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页岩气概念及发展历程
1.2.2 页岩气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目的层空间展布特征
2.4 研究区典型地质剖面及井
2.5 小结
第3章 页岩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3.1 有机质类型
3.2 有机质丰度
3.3 有机质成熟度
3.4 岩石学特征
3.4.1 矿物组成特征
3.4.2 含TOC的页岩类型划分三角图版
3.5 小结
第4章 页岩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
4.1 基于扫描电镜的孔隙表征技术
4.1.1 基于SEM+JMicroVision的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技术
4.1.2 基于SEM的页岩孔隙分类
4.2 基于高压压汞的孔隙表征
4.2.1 测试方法及步骤
4.2.2 孔隙度测试结果
4.2.3 压汞曲线类型
4.2.4 压汞孔径分布特征
4.3 基于低温液氮吸附的孔隙表征
4.3.1 测试原理及方法
4.3.2 等温线类型及孔隙结构
4.3.3 孔体积与BET表面积
4.3.4 N2 孔径分布
4.4 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孔隙表征
4.4.1 测试原理及方法
4.4.2 CO2 吸附等温线
4.4.3 孔体积与BET表面积
4.4.4 CO2 孔径分布
4.5 联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的全孔径表征技术
4.6 小结
第5章 页岩微观流体分布特征
5.1 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成像技术
5.1.1 测试原理及方法
5.1.2 基于荧光纳米颗粒的孔隙度计算和流体分布表征
5.2 流体示踪剂技术表征页岩孔隙连通性
5.2.1 流体示踪剂
5.2.2 润湿性
5.2.3 扩散实验
5.2.4 自发吸入实验
5.3 页岩甲烷吸附
5.3.1 甲烷吸附实验与原理
5.3.2 吸附气量控制因素
5.3.3 甲烷吸附模型
5.3.4 甲烷吸附的数据拟合与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页岩含气性差异分析
6.1 南方两套页岩地质特征及含气性差异
6.1.1 “高演化”与“强改造”特征
6.1.2 产量与含气性差异
6.2 筇竹寺组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差异成因分析
6.3 排烃差异地质依据
6.3.1 压力系数
6.3.2 有机孔发育情况
6.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3.4 相邻地层沥青发育程度
6.4 筇竹寺组页岩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排烃模式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6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7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