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龙马溪组黄铁矿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1 03:44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中普遍发育黄铁矿,黄铁矿含量一般介于1%~6%之间,平均含量多超过2%。黄铁矿的发育形态、微观产状等对于解释海相页岩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黄铁矿作为页岩的重要组分之一,其与页岩优质储层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目前针对页岩中黄铁矿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论文选取川东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露头、岩心、薄片观察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层段中黄铁矿的赋存形态、黄铁矿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以及黄铁矿对页岩气勘探的地质意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一般厚约20~45m;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Ⅱ1型为主;成熟度普遍较高(Ro>2%);TOC含量总体上大于2%;平均含气量达到2.84m3/t;孔隙度介于0.41%~7.22%之间,平均值3.43%。这都表明了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2)龙马溪组黄铁矿较发育,类型多样。(a)宏观上,黄铁矿产状主要表现为:黄铁矿条带;黄铁矿结核;分散粒状的黄铁矿。(b)微观下,黄铁矿发育产状形态丰富,以正常的球形草莓状黄铁矿最为常见,其次为部分重结晶的草...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1.2.3 页岩中黄铁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特征
2.3.1 川东南志留系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特征及地层展布特征
2.3.2 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特征
第3章 分析实验方法与仪器
3.1 黄铁矿粒径分析
3.2 岩石样品XRD-全岩分析
3.3 总有机碳含量测试
3.4 含气量测试
3.5 岩石热解
3.6 能谱分析
第4章: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形态学研究
4.1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宏观形态学特征
4.2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微观形态学特征
第5章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的环境指示意义
5.1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
5.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
5.3 草莓装黄铁矿的环境指示意义
第6章: 黄铁矿对页岩气勘探的地质意义
6.1 黄铁矿与有机质的关系
6.2 黄铁矿对有机质生排烃的影响
6.3 黄铁矿对页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6.3.1 页岩中黄铁矿孔隙类型及其对储集油气的影响
6.3.2 黄铁矿纳米孔隙对储层孔隙的贡献
6.3.3 黄铁矿对页岩油气的富集作用
6.4 黄铁矿对页岩储集层脆性和渗透率的影响
6.4.1 黄铁矿的增脆作用及其对页岩开发有利区评价的影响
6.4.2 黄铁矿的增渗作用对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影响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95767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1.2.3 页岩中黄铁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志留系龙马溪组地层特征
2.3.1 川东南志留系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特征及地层展布特征
2.3.2 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特征
第3章 分析实验方法与仪器
3.1 黄铁矿粒径分析
3.2 岩石样品XRD-全岩分析
3.3 总有机碳含量测试
3.4 含气量测试
3.5 岩石热解
3.6 能谱分析
第4章: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形态学研究
4.1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宏观形态学特征
4.2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微观形态学特征
第5章 :龙马溪组页岩赋存黄铁矿的环境指示意义
5.1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
5.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
5.3 草莓装黄铁矿的环境指示意义
第6章: 黄铁矿对页岩气勘探的地质意义
6.1 黄铁矿与有机质的关系
6.2 黄铁矿对有机质生排烃的影响
6.3 黄铁矿对页岩储集性能的影响
6.3.1 页岩中黄铁矿孔隙类型及其对储集油气的影响
6.3.2 黄铁矿纳米孔隙对储层孔隙的贡献
6.3.3 黄铁矿对页岩油气的富集作用
6.4 黄铁矿对页岩储集层脆性和渗透率的影响
6.4.1 黄铁矿的增脆作用及其对页岩开发有利区评价的影响
6.4.2 黄铁矿的增渗作用对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影响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95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9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