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成煤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7 05:47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韩城矿区是陕西省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安全高效开采受到地质因素制约。本文以韩城矿区为研究对象,以成煤系统理论为指导,进行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成煤系统分析,期望能为进一步深入认识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提高煤矿开采效率有所裨益。成煤系统是物源、聚煤环境、成煤作用相同或相似的一个或几个煤层、煤层组,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本文从分析古泥炭沼泽的水介质条件入手,系统研究了从古泥炭物质聚集到成煤、改造全过程中成煤系统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以煤的灰分和硫分、煤系层序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煤层(群)发育规律、赋煤区块的构造差异和煤的变质程度等为主要标志,将韩城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从垂向上划分为4个成煤系统(成煤系统A-D)。并根据各项标志的空间差异性,对每个成煤系统在横向上进行了成煤系统单元的划分。成煤系统A对应层序CSⅠ,以潟湖和潮坪沉积为主,主要发育高位层序组和海侵层序组。其中,K2灰岩第一分层为三级最大海泛面。11#煤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以低挥发分、中灰分、高硫贫煤和瘦煤为主,矿区西北部分布有大范围无烟煤;成煤系统B对应层序C...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地质学研究现状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3 成煤系统研究现状
1.2.4 韩城矿区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韩城矿区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矿区地层
2.3 含煤地层
2.4 大地构造位置及基本构造格架
2.4.1 大地构造位置
2.4.2 基本构造格架
3 古泥炭沼泽水介质条件与煤中灰分硫分
3.1 沼泽水介质条件
3.2 煤的灰分
3.3 煤的硫分
3.4 本章小结
4 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古地理演化
4.1 层序界面识别
4.1.1 三级复合层序界面的识别
4.1.2 最大洪泛面的识别
4.1.3 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
4.2 层序划分方案
4.3 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4.3.1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3.2 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4.4 岩相古地理
4.5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煤层(群)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5.1 煤层丰度与主要可采煤层特征
5.1.1 含煤地层的煤层丰度
5.1.2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
5.2 主要可采煤层的空间分布与厚度变化
5.2.1 2#煤层
5.2.2 3#煤层
5.2.3 5#煤层
5.2.4 11#煤层
5.3 煤层发育规律的主控因素
5.3.1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
5.3.2 聚煤盆地基底的沉降速度
5.3.3 古地理沉积环境
5.3.4 后期冲刷与构造变动
5.4 本章小结
6 煤系构造变动与煤层变质作用
6.1 后期构造变动与煤层赋存状态
6.1.1 聚煤后的构造活动特征
6.1.2 煤系煤层的赋存状态
6.2 矿区赋煤区块的划分及其构造特征
6.3 煤的变质作用与煤级分布
6.4 本章小结
7 韩城矿区成煤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7.1 成煤系统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7.1.1 成煤系统的划分
7.1.2 成煤系统的基本特征
7.2 成煤系统单元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7.2.1 成煤系统单元的划分
7.2.2 成煤系统单元的基本特征
7.3 煤层赋存规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24015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地质学研究现状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3 成煤系统研究现状
1.2.4 韩城矿区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韩城矿区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矿区地层
2.3 含煤地层
2.4 大地构造位置及基本构造格架
2.4.1 大地构造位置
2.4.2 基本构造格架
3 古泥炭沼泽水介质条件与煤中灰分硫分
3.1 沼泽水介质条件
3.2 煤的灰分
3.3 煤的硫分
3.4 本章小结
4 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古地理演化
4.1 层序界面识别
4.1.1 三级复合层序界面的识别
4.1.2 最大洪泛面的识别
4.1.3 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
4.2 层序划分方案
4.3 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4.3.1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4.3.2 层序地层特征分析
4.4 岩相古地理
4.5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煤层(群)发育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5.1 煤层丰度与主要可采煤层特征
5.1.1 含煤地层的煤层丰度
5.1.2 主要可采煤层特征
5.2 主要可采煤层的空间分布与厚度变化
5.2.1 2#煤层
5.2.2 3#煤层
5.2.3 5#煤层
5.2.4 11#煤层
5.3 煤层发育规律的主控因素
5.3.1 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
5.3.2 聚煤盆地基底的沉降速度
5.3.3 古地理沉积环境
5.3.4 后期冲刷与构造变动
5.4 本章小结
6 煤系构造变动与煤层变质作用
6.1 后期构造变动与煤层赋存状态
6.1.1 聚煤后的构造活动特征
6.1.2 煤系煤层的赋存状态
6.2 矿区赋煤区块的划分及其构造特征
6.3 煤的变质作用与煤级分布
6.4 本章小结
7 韩城矿区成煤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7.1 成煤系统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7.1.1 成煤系统的划分
7.1.2 成煤系统的基本特征
7.2 成煤系统单元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7.2.1 成煤系统单元的划分
7.2.2 成煤系统单元的基本特征
7.3 煤层赋存规律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24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82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