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寨背斜岩溶系统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3 01:01
新寨背斜地下水利用率低,认识该区地下水循环方式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缓解干旱对当地带来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下水流向将新寨背斜分为三个泉域,并通过水化学分析可知研究区内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以重碳酸-硫酸盐型水和硫酸-重碳酸盐型水为主,Na+、Ca2+、HCO3-为优势离子,Ca2+、HCO3-的相关系数极高且显著。认为Na+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后降水进入地下在径流途中经历了很强的溶虑作用和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利用Aquachem计算出了地下水主要矿物饱和度均为负值,且各泉域补给区地下水中的饱和度小于排泄区,沿地下水流动方向,越接近排泄区的末端矿物饱和度越大。表明随着地下水流动,区内各主要矿物成分在不断溶解。利用同位素法可知δD、δ18O曲线的斜率和截取均接近当地大气降雨线,说明该区域的地下水补给来自于大气降水,且蒸发强度较弱。泉流量动态变化与当地降水动态过程的一致性也说明了这一点。研究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交通与人文经济
2.1.2 气象与水文
2.1.2.1 气象
2.1.2.2 水文
2.1.3 地形与地貌
2.1.3.1 地形
2.1.3.2 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第三章 含水系统结构特征
3.1 岩溶地下水含水系统边界划分
3.2 岩溶地下水含水系统内部结构
3.2.1 地下水赋存条件
3.2.2 含水岩组与富水性
3.2.2.1 岩溶水含水岩组与富水性
3.2.2.2 基岩裂隙水
3.2.2.3 松散岩类孔隙水
3.3 岩溶发育特征
第四章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
4.1 八寨幅区域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4.2 新寨背斜内部岩溶泉域研究
4.3 各泉域水化学特征
4.3.1 各泉域水化学特征分类
4.3.2 各泉域水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4.3.3 各泉域主要成分相关性分析
4.3.4 主要矿物饱和度分析
4.3.5 各泉域环境同位素特征
4.4 各泉域动态特征
第五章 地下水循环模式
5.1 岩溶区地下水的补给
5.1.1 各泉域地下水的补给范围
5.1.2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方式
5.2 岩溶区地下水的径流
5.3 岩溶区地下水的排泄
5.4 岩溶区地下水的循环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6.1 水资源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6.2 地下水水量的评价
6.3 地下水水质评价
6.3.1 地下水质量评价
6.3.2 农田灌溉水水质评价
6.3.2.1 矿化度
6.3.2.2 钠吸附比法
6.4 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28365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交通与人文经济
2.1.2 气象与水文
2.1.2.1 气象
2.1.2.2 水文
2.1.3 地形与地貌
2.1.3.1 地形
2.1.3.2 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第三章 含水系统结构特征
3.1 岩溶地下水含水系统边界划分
3.2 岩溶地下水含水系统内部结构
3.2.1 地下水赋存条件
3.2.2 含水岩组与富水性
3.2.2.1 岩溶水含水岩组与富水性
3.2.2.2 基岩裂隙水
3.2.2.3 松散岩类孔隙水
3.3 岩溶发育特征
第四章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
4.1 八寨幅区域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4.2 新寨背斜内部岩溶泉域研究
4.3 各泉域水化学特征
4.3.1 各泉域水化学特征分类
4.3.2 各泉域水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4.3.3 各泉域主要成分相关性分析
4.3.4 主要矿物饱和度分析
4.3.5 各泉域环境同位素特征
4.4 各泉域动态特征
第五章 地下水循环模式
5.1 岩溶区地下水的补给
5.1.1 各泉域地下水的补给范围
5.1.2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补给方式
5.2 岩溶区地下水的径流
5.3 岩溶区地下水的排泄
5.4 岩溶区地下水的循环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6.1 水资源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6.2 地下水水量的评价
6.3 地下水水质评价
6.3.1 地下水质量评价
6.3.2 农田灌溉水水质评价
6.3.2.1 矿化度
6.3.2.2 钠吸附比法
6.4 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28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82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