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祁漫塔格东段骆驼峰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06 17:41
骆驼峰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那棱郭勒河中游一带,属东昆仑成矿带的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亚带。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构造旋回期间由于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岩石圈的拆沉及幔源岩浆的底侵,导致骆驼峰地区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异常强烈。作者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对研究比较薄弱的骆驼峰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进了系统的研究,分析讨论了矿床成因,为研究区进行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1)骆驼峰铜多金属矿床主要产出于印支期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中,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控制;(2)矿物组合主要为中偏高温组合特点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3)研究区面型蚀变特征明显,矿体主要产在硅化带、绢云母化带内,未见钾化带;(4)矿床分为气成成矿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等三个主要成矿期。气成成矿期铜钼的成矿作用很弱,热流体以岩浆水为主;高温热液成矿阶段经历了多次钼矿化作用,为矿区最主要的成矿时期,形成钼铜矿体;中—低温热液成矿阶段主要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地理经济概况
1.3 本区以往工作及研究现状
1.3.1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以往工作评述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依托项目及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金水口岩群(Pt1J)
2.1.2 滩间山群(∈OT)
2.1.3 牦牛山组上岩段(D3m2)
2.1.4 大干沟组(C1dg)
2.1.5 第四系(Q)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地球物理背景
2.5 地球化学背景
2.5.1 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5.2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带特征
3.3 矿体特征
3.3.1 矿体总体特征
3.3.2 主要矿体特征
3.4 矿石质量
3.4.1 矿石矿物成分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成矿阶段的划分
3.7 控矿因素
第4章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地质单元内元素分布特征
4.1.2 原生晕特征
4.1.3 硫同位素特征
4.2 成矿流体特征
4.2.1 流体温压条件
4.2.2 流体成分与性质
4.2.3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矿床成因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52165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地理经济概况
1.3 本区以往工作及研究现状
1.3.1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以往工作评述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依托项目及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金水口岩群(Pt1J)
2.1.2 滩间山群(∈OT)
2.1.3 牦牛山组上岩段(D3m2)
2.1.4 大干沟组(C1dg)
2.1.5 第四系(Q)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地球物理背景
2.5 地球化学背景
2.5.1 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5.2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带特征
3.3 矿体特征
3.3.1 矿体总体特征
3.3.2 主要矿体特征
3.4 矿石质量
3.4.1 矿石矿物成分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成矿阶段的划分
3.7 控矿因素
第4章 矿床成因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地质单元内元素分布特征
4.1.2 原生晕特征
4.1.3 硫同位素特征
4.2 成矿流体特征
4.2.1 流体温压条件
4.2.2 流体成分与性质
4.2.3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矿床成因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52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85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