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燕山北麓晚古生代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23-10-21 09:30
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高精度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等研究手段,从时空分布特点、岩浆作用特征、物质来源及构造环境等方面系统地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北麓富碱侵入岩体进行研究。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古生代富碱侵入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幔特征和构造格局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本文研究的黄合少、古城和八道沟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北麓,索伦缝合带以南,沿近东西方向展布。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岩、二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研究岩体属于准铝质中性岩范畴。岩体的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为特征。岩石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并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的特征。除极个别样品外,岩石具有弱Eu负异常。通过对古城岩体和八道沟岩体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获得其SHRIMP锆石U-Pb 年龄分别为 413.2±3.3Ma~415.0±5.9Ma 和 366.8±5.2Ma~372.3±4.7Ma,表明其均为晚古生代泥盆纪富碱侵入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前人关于阴山...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碱性岩的概念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1.3 研究现状
1.3.1 国际研究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华北克拉通碱性岩带
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1 测试方法
3.2 锆石特征
3.2.1 古城岩体
3.2.2 八道沟岩体
3.3 测年结果
3.4 锆石饱和温度
4 岩体地质、岩石学及矿物特征
4.1 岩体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4.1.1 黄合少岩体
4.1.2 古城岩体
4.1.3 八道沟岩体
4.2 主要造岩矿物化学特征
4.2.1 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4.2.2 黄合少岩体
4.2.3 古城岩体
4.2.4 八道沟岩体
5 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黄合少岩体
5.1.1 主量元素特征
5.1.2 稀土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特征
5.2 古城岩体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稀土元素特征
5.2.3 微量元素特征
5.3 八道沟岩体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稀土元素特征
5.3.3 微量元素特征
5.4 小结
5.4.1 主量元素
5.4.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6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 Lu-Hf同位素特征
6.1.1 测试方法
6.1.2 Lu-Hf同位素特征
6.2 Rb-Sr同位素特征
6.2.1 测试方法
6.2.2 Rb-Sr同位素特征
6.3 Sm-Nd同位素特征
6.4 小结
7 成因探讨
7.1 岩浆物质来源
7.1.1 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7.1.2 Lu-Hf同位素证据
7.1.3 Sr-Nd同位素证据
7.2 构造环境
7.3 碱性岩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55580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碱性岩的概念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1.3 研究现状
1.3.1 国际研究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华北克拉通碱性岩带
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1 测试方法
3.2 锆石特征
3.2.1 古城岩体
3.2.2 八道沟岩体
3.3 测年结果
3.4 锆石饱和温度
4 岩体地质、岩石学及矿物特征
4.1 岩体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4.1.1 黄合少岩体
4.1.2 古城岩体
4.1.3 八道沟岩体
4.2 主要造岩矿物化学特征
4.2.1 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4.2.2 黄合少岩体
4.2.3 古城岩体
4.2.4 八道沟岩体
5 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黄合少岩体
5.1.1 主量元素特征
5.1.2 稀土元素特征
5.1.3 微量元素特征
5.2 古城岩体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稀土元素特征
5.2.3 微量元素特征
5.3 八道沟岩体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稀土元素特征
5.3.3 微量元素特征
5.4 小结
5.4.1 主量元素
5.4.2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6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 Lu-Hf同位素特征
6.1.1 测试方法
6.1.2 Lu-Hf同位素特征
6.2 Rb-Sr同位素特征
6.2.1 测试方法
6.2.2 Rb-Sr同位素特征
6.3 Sm-Nd同位素特征
6.4 小结
7 成因探讨
7.1 岩浆物质来源
7.1.1 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7.1.2 Lu-Hf同位素证据
7.1.3 Sr-Nd同位素证据
7.2 构造环境
7.3 碱性岩带的厘定及其意义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55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85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