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南梁地区长4+5 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3-10-28 18:51
随着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南梁地区长4+51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白豹与南梁不同区块间产油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南梁地区含水率相对较低,为30%~40%,而白豹地区油水关系复杂,不同井区间产油产水差异较大,普遍含水率较高,白157井区初期含水率高达60%~70%,但白191井区含水率稍低,多以油井为主。本论文以白豹-南梁地区长4+51为剖析对象,在分析有关学者各项成果的基础上,以含油气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学等为依据,以岩心观察、测井数据分析以及铸体薄片、物性资料和地球化学指标等为支撑,开展白豹-南梁地区长4+51砂体展布、储层特征、输导体系和油气成藏特征等各项研究,以明确白豹-南梁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南梁地区长4+51以东北物源为供给,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河口坝砂体,其中白豹地区以内部连通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而南梁地区以可作为良好储层的河口坝砂体为主。白豹-南梁地区长4+51储层岩石类型差别不大,以长石砂岩占主体,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填隙物方面,白豹-南梁地区长4+51发育有绿泥石膜、铁方解石、水云母和硅质,且白豹地区绿...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要理论研究进展
1.2.2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勘探简况
2.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演化及地层特征
第3章 砂体展布特征
3.1 沉积相分析
3.2 砂体连井分析
3.3 砂体平面展布分析
第4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陆源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4.1.3 碎屑颗粒结构
4.2 储层的孔隙特征
4.2.1 孔隙类型
4.2.2 孔喉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砂岩储层物性的孔渗分布特征
4.3.2 砂岩储层物性的平面分布特征
4.4 储层影响因素
4.4.1 压实作用
4.4.2 胶结作用
4.4.3 交代和溶蚀作用
4.4.4 成岩相
4.5 储层综合评价
4.5.1 研究区储层级别的划分标准
4.5.2 研究区储层评价
第5章 油气成藏条件
5.1 烃源岩条件
5.2 储集条件
5.3 输导体系条件
5.3.1 裂缝输导体系
5.3.2 连通性砂体
5.4 圈闭条件
5.5 运移方式
第6章 油气成藏富集规律
6.1 典型油藏剖面解剖
6.1.1 白豹与南梁地区油藏对比
6.1.2 白豹地区不同井区油藏对比
6.2 油藏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6.2.1 砂体类型
6.2.2 低幅度构造
6.2.3 砂体结构类型与储层物性
6.3 成藏富集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57577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要理论研究进展
1.2.2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勘探简况
2.2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演化及地层特征
第3章 砂体展布特征
3.1 沉积相分析
3.2 砂体连井分析
3.3 砂体平面展布分析
第4章 储层特征分析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陆源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4.1.3 碎屑颗粒结构
4.2 储层的孔隙特征
4.2.1 孔隙类型
4.2.2 孔喉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砂岩储层物性的孔渗分布特征
4.3.2 砂岩储层物性的平面分布特征
4.4 储层影响因素
4.4.1 压实作用
4.4.2 胶结作用
4.4.3 交代和溶蚀作用
4.4.4 成岩相
4.5 储层综合评价
4.5.1 研究区储层级别的划分标准
4.5.2 研究区储层评价
第5章 油气成藏条件
5.1 烃源岩条件
5.2 储集条件
5.3 输导体系条件
5.3.1 裂缝输导体系
5.3.2 连通性砂体
5.4 圈闭条件
5.5 运移方式
第6章 油气成藏富集规律
6.1 典型油藏剖面解剖
6.1.1 白豹与南梁地区油藏对比
6.1.2 白豹地区不同井区油藏对比
6.2 油藏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6.2.1 砂体类型
6.2.2 低幅度构造
6.2.3 砂体结构类型与储层物性
6.3 成藏富集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57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85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