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岩相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2 07:48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陆块,它的地质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3.8 Ga之前,记录了3.8 Ga1.8Ga长期连续的地质演化历史,其见证了地球上发生的所有重要的地质演化事件。因为华北克拉通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以及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了对中国甚至全世界来说,是研究早前寒武纪地质特征、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研究区主体跨越吕梁山山脉的云中山东段及忻定盆地南部大部分地区,该区地处吕梁、五台交接的关键部位,在前寒武变质基底的划分、归属、时代、演化等方面一直为地学界关注、争论的焦点和热点。不同专家、学者、地质工作者发表了相关的科研文献和成果报告,但大多涉及的范围较广。本文以该区五台岩群变质火成岩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野外观察、岩相学特征分析、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五台岩群的形成时代、成岩环境等演化特征;并且就区内滹沱群,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探讨和分析。这对进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云中山东端为研究区,云中山东端出露于屯瓦一...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存在问题
1.2.1 五台岩群研究现状
1.2.2 滹沱群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云中山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
2.1.2 新太古界五台岩群
2.1.3 古元古界滹沱群
2.1.4 下古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新太古代岩浆岩
2.2.2 古元古代岩浆岩
2.2.3 中元古代岩浆岩
2.2.4 中生代岩浆岩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新太古代五台期构造
2.3.2 古元古代吕梁期构造
2.3.3 中新元古代构造
2.3.4 中生代燕山期构造
2.3.5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
第三章 实验分析
3.1 锆石U-Pb年代分析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前寒武五台岩群地质学特征
4.1 五台岩群野外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4.1.1 五台岩群野外特征
4.1.2 五台岩群岩相学特征
4.1.3 小结
4.2 年代学特征
4.2.1 含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的U-Pb年龄
4.2.2 角闪二云石英岩的U-Pb年龄
4.2.3 黑云角闪石英岩的U-Pb年龄
4.2.4 小结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4.3.1 地球化学特征
4.3.2 小结
4.4 五台岩群地质学特征
第五章 前寒武滹沱系地质及有关问题讨论
5.1 滹沱群野外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5.1.1 滹沱群野外特征
5.1.2 滹沱群岩相学特征
5.1.3 小结
5.2 同位素年代分析
5.3 沉积环境分析
5.4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82475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存在问题
1.2.1 五台岩群研究现状
1.2.2 滹沱群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云中山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概况
2.1.1 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
2.1.2 新太古界五台岩群
2.1.3 古元古界滹沱群
2.1.4 下古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新太古代岩浆岩
2.2.2 古元古代岩浆岩
2.2.3 中元古代岩浆岩
2.2.4 中生代岩浆岩
2.3 区域地质构造
2.3.1 新太古代五台期构造
2.3.2 古元古代吕梁期构造
2.3.3 中新元古代构造
2.3.4 中生代燕山期构造
2.3.5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
第三章 实验分析
3.1 锆石U-Pb年代分析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前寒武五台岩群地质学特征
4.1 五台岩群野外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4.1.1 五台岩群野外特征
4.1.2 五台岩群岩相学特征
4.1.3 小结
4.2 年代学特征
4.2.1 含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的U-Pb年龄
4.2.2 角闪二云石英岩的U-Pb年龄
4.2.3 黑云角闪石英岩的U-Pb年龄
4.2.4 小结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4.3.1 地球化学特征
4.3.2 小结
4.4 五台岩群地质学特征
第五章 前寒武滹沱系地质及有关问题讨论
5.1 滹沱群野外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5.1.1 滹沱群野外特征
5.1.2 滹沱群岩相学特征
5.1.3 小结
5.2 同位素年代分析
5.3 沉积环境分析
5.4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82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88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