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浙东晚白垩世酸性岩浆的自混合作用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4-02-27 20:35
  岩浆混合作用是造成火成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诱发火山喷发的重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基性和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但近年来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报道了浙东小雄破火山一个次级火山口内粗面质和流纹质两种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现象。野外调查及岩相学研究显示,粗面质岩浆多呈大小不一的条带状以及透镜体状分布于流纹质岩浆内,局部发生扩散,粗面岩中斑晶大多为粗大的正长石斑晶,强烈熔蚀且聚斑结构普遍;在副矿物聚晶(由钛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组成)的周围常可见反应边结构。流纹岩的斑晶主要由正长石、透长石及石英组成,晶体粒径较小,且熔蚀现象不发育。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及其他地质证据均显示,两种酸性岩浆之间以机械混合为主,其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趋势主要受结晶分异过程控制。粗面质及流纹质岩浆在矿物组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表明两者来源于同一层状岩浆房内的不同部位,其中粗面质岩浆应代表岩浆房底部及边部富晶体、贫熔体的粥状层部分(正长石+磁钛铁矿+锆石+磷灰石);而分异程度较高的流纹质岩浆则聚集于岩浆房上部形成富熔体、贫晶体的部分。两种酸性岩浆的混合现象是它们在地壳浅部层状岩浆房内自混合的...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图2研究区野外露头照片

图2研究区野外露头照片

小雄破火山位于浙东临海-三门一带,是叠置于早白垩世火山构造洼地之上的典型晚白垩世破火山机构(图1)。破火山内出露的小雄组主体岩性为碱长流纹岩、(碱长)流纹质凝灰岩,其年龄集中于88~98Ma(翁祖山和余方明,1999;邢光福等,2009;Liuetal.,2012)。小雄组底部....


图3露头及代表性样品岩相学特征

图3露头及代表性样品岩相学特征

两种岩浆的比例在不同部位变化较大,总体上,在火山颈中心部位,粗面质岩浆少于露头面积的1/4左右,靠近火山颈外侧,粗面质团块的含量明显降低;但在靠近火山颈中心位置粗面质团块的含量显著增多,局部可占1/2以上或更多。多数情况下,粗面质与流纹质岩浆界限清晰截然,但渐变过渡现象也十分常见....


图4小雄破火山内火山岩TAS图解(a,底图据Middlemost,1994)和A/NK-A/CNK分类图解(b,底图据ManiarandPiccoli,1989)

图4小雄破火山内火山岩TAS图解(a,底图据Middlemost,1994)和A/NK-A/CNK分类图解(b,底图据ManiarandPiccoli,1989)

图3露头及代表性样品岩相学特征在显微镜下,流纹岩样品往往可见清晰的流动构造,斑晶由石英(3%)、透长石(5%)、正长石(2%)组成,其中石英呈半自形粒状,粒径0.5~4.0mm,部分被熔蚀成港湾状;透长石呈短柱状,粒径1~3cm,表面新鲜,裂纹发育,无明显熔蚀现象;正长石呈短柱状....


图1小雄破火山地质简图(据浙江省地质调查院,1980(1)修改)

图1小雄破火山地质简图(据浙江省地质调查院,1980(1)修改)

在我国浙闽沿海广泛发育的晚中生代火成岩中,已有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深成岩中基性和酸性端元之间的混合作用(周新民等,1992;董传万等,1998,2007,2008;Griffinetal.,2002;谢磊等,2004;陈荣等,2005),而与这些深成侵入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成因上....



本文编号:3912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12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