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气田HG组沉积体系研究及地质建模
本文关键词:WT气田HG组沉积体系研究及地质建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WT气田位于中国东海XH凹陷南部,对于研究区域的沉积相类型前人也做过很多研究,但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而沉积相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形态,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主要意义。本次研究基于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发育辫状河、曲流河以及三角洲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沉积演化模式,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本文综合利用了岩心的直观性,测井曲线纵向上的连续性以及地震资料三维空间上的整体性,确定了研究区域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辫状河、曲流河以及三角洲等沉积体系。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识别出了WT气田发育的四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沉积成因地层细分方法的指导下,利用测井、岩心等资料分析了单井纵向上的沉积演变规律和层位发育状况。以标准井为依据,作连井剖面相进一步确立了研究区域沉积体系的整体展布格局。由于不同层段沉积环境不同,对不同沉积成因储层采用了各自相应的小层对比方法,即:辫状河体系采用基于沉积界面对比法,曲流河体系采用旋回对比法,三角洲采用等时对比。通过细分层位,明确了各个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共发育辫状河道、心滩、河漫滩薄层砂、河漫滩、点坝、废弃河道、决口扇、泛滥平原、平原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等13种沉积微相类型。受构造运动、湖水面上升等因素影响,研究区域经历了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的快速沉积演化过程,进而建立了区域沉积演化模式。在层位细分对比和微相的研究基础上,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采用确定性建模的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的沉积相模型,然后在相控下,通过拟合不同物源方向变程大小,建立了储层属性模型。对研究区域的构造特征、砂体分布范围以及储层参数模型从三维空间上作出了明确表征,为气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沉积体系 辫状河 曲流河 三角洲 地质建模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2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12-13
- 1.2.2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13-14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5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
- 1.3.2 技术路线14-15
- 1.4 预期研究结果15-16
- 第2章 地质概况16-19
- 2.1 区域地质背景16-17
- 2.2 地层特征及地质演化过程17-18
- 2.2.1 地层沉积特征17-18
- 2.2.2 地质演化过程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相标志研究19-30
- 3.1 引言19
- 3.2 岩矿特征19-24
- 3.2.1 岩性及沉积构造描述19-22
- 3.2.2 岩石矿物特征22-23
- 3.2.3 碎屑沉积物结构23-24
- 3.3 测井相研究24-27
- 3.4 地震相分析27-29
- 3.4.1 研究区域整体反射特征27-28
- 3.4.2 地震相反射结构研究28-29
- 3.5 本章小结29-30
- 第4章 层序地层30-35
- 4.1 引言30
- 4.2 层序地层简介30-31
- 4.2.1 地层层序30
- 4.2.2 地层层序界面30-31
- 4.3 层序地层划分31-33
- 4.4 层序地层格架33-34
- 4.5 本章小结34-35
- 第5章 小层细分与对比35-50
- 5.1 引言35
- 5.2 油组细分与对比35-38
- 5.2.1 小层划分原则35
- 5.2.2 层组划分35-36
- 5.2.3 细分结果36-38
- 5.3 细分对比38-45
- 5.3.1 标准井的建立38
- 5.3.2 标志层的识别38-39
- 5.3.3 纵向沉积序列分析39-40
- 5.3.4 小层对比40-45
- 5.3.5 连井剖面特征45
- 5.4 砂体分布特征45-49
- 5.5 本章小结49-50
- 第6章 沉积体系与微相50-64
- 6.1 引言50
- 6.2 辫状河沉积体系50-53
- 6.2.1 辫状河道微相51-52
- 6.2.2 心滩微相52-53
- 6.2.3 河漫滩薄层砂微相53
- 6.2.4 河漫滩微相53
- 6.3 曲流河沉积体系53-57
- 6.3.1 点坝微相54
- 6.3.2 决口扇微相54-55
- 6.3.3 废弃河道微相55
- 6.3.4 泛滥平原微相55
- 6.3.5 砂体连井剖面特征55-57
- 6.4 三角洲沉积体系57-60
- 6.4.1 三角洲平原亚相57-58
- 6.4.2 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58-60
- 6.5 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60-62
- 6.5.1 沉积演化分析60-61
- 6.5.2 控制因素分析61-62
- 6.6 本章小结62-64
- 第7章 三维地质建模64-76
- 7.1 引言64
- 7.2 储层建模方法简介64-65
- 7.2.1 确定性建模64
- 7.2.2 随机建模64-65
- 7.3 研究区域地质建模65-74
- 7.3.1 基础数据库65-66
- 7.3.2 层面模型66
- 7.3.3 构造模型66-67
- 7.3.4 三维网格化模型67-68
- 7.3.5 沉积相建模68-71
- 7.3.6 储层属性模型71-72
- 7.3.7 模型检验与评价72-74
- 7.4 本章小结74-76
- 结论76-77
- 参考文献77-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0-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丽君;唐洪;颜其彬;邓川;袁霞;;浅谈地质建模中存在的问题[J];断块油气田;2007年06期
2 武军昌;黄继新;葛书义;郭松伟;张克鑫;;新项目评价中快速地质建模方法探讨——以X区块新项目评价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8期
3 孙立春;郭丽娜;何娟;吴梦阳;倪军娥;;地质建模中基于响应面代理的不确定性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盛学香;于景锋;李林;;杜229块超稠油油藏地质建模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1期
5 翟雨阳;孙志超;;地质建模技术在河间油田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6 钟思瑛;;沙埝已开发油田地质建模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2期
7 梁德玉;管波;盛廷福;;基于数值模拟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5期
8 张岚;赵春明;霍春亮;苏进昌;吕坐彬;;随钻地质建模一体化综合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S1期
9 于金彪;杨耀忠;戴涛;宋道万;龚蔚青;;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应用技术[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05期
10 黄文欢;陈琼瑶;;层次地质建模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长福;吴小军;郑强;;储层随机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鑫磊;姚长利;郑元满;;二度体地质建模过程中地质体自动划分算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永庆;李洁;渠永宏;吕晓光;陈舒薇;徐罗滨;;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测井条件下精细储层表征及地质建模技术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杨龙;车明;周建堂;康丽侠;詹健;李儒春;;基于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在侏罗系油藏开发的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娜;刘展;魏合龙;;基于GIS的二维地质建模研究与实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祁光;吕庆田;吴燕冈;严加永;;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3D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任建国;赵常胜;;MineSight软件在矿山地质建模中的应用[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8 杜玉山;;中高渗砂岩储层地质建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三集)[C];2008年
9 赵世华;薛春纪;刘淑文;曾荣;;基于克里金法的三维矿床地质建模初探[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冬梅;于天中;杨正明;张训华;;裂缝性火成岩油藏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段冲;金坛储气库含盐层系三位精细地质建模[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徐哲;技术人员间形成互补互助势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黄新波;石勘院安哥拉项目顺利通过验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翁正平;复杂地质体三维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曹永娜;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在剩余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韦学锐;河流储层相控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刘鸿博;塔河1区三叠系底水油藏精细地质建模及治水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渝;子长油田z201井区长6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翟飞飞;OIV在油藏地质建模可视化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朱珊姗;基于录井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王强;江桥地区江75区块储层特征及地质建模[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高鹏;南一区东部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耿懿;鄂尔多斯盆地S160井区长6_2油藏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乔雨朋;WT气田HG组沉积体系研究及地质建模[D];燕山大学;2016年
8 邵艳;苏14加密区块盒8、山1段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相及精细地质建模[D];长江大学;2016年
9 夏巍;基于储层时空地质建模的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10 田红;适合于数值模拟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关键词:WT气田HG组沉积体系研究及地质建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