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赤峰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24-03-25 05:40
  本文以赤峰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质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重新厘定了研究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搭建了花岗岩年代学格架,讨论了研究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的岩石组合、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资料,探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构造演化历史。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七期:晚志留世(419Ma)、早石炭世(358351Ma)、早二叠世(294284Ma)、中二叠世(269260Ma)、晚二叠世-早三叠世(256247Ma)、中三叠世(244243Ma)、晚三叠世(232230Ma)。赤峰地区晚志留世发育一套高钾钙碱性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火山弧环境,此时华北地台北缘晚志留世处于白乃庙岛弧消亡的过程中。早石炭世发育的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暗示已经处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1.2 赤峰地区花岗岩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赤峰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2.1 赤峰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火山岩
    2.2 研究区花岗岩的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2.2.1 早古生代岩体
        2.2.2 晚古生代岩体
        2.2.3 早中生代岩体
第3章 赤峰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
    3.1 分析方法
    3.2 定年结果
        3.2.1 晚志留世
        3.2.2 早石炭世
        3.2.3 早二叠世
        3.2.4 中二叠世
        3.2.5 晚二叠世
        3.2.6 早三叠世
        3.2.7 中三叠世
        3.2.8 晚三叠世
    3.3 赤峰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
第4章 赤峰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1.1 主量元素分析
        4.1.2 微量元素分析
    4.2 晚志留世小营子铅锌矿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3 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4 早二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4.1 主量元素
        4.4.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5 中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5.1 主量元素
        4.5.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6 晚二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6.1 主量元素
        4.6.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7 早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7.1 主量元素
        4.7.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8 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4.8.1 主量元素
        4.8.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9 晚三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9.1 主量元素
        4.9.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第5章 赤峰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
    5.1 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
        5.1.1 晚志留世小营子铅锌矿二长花岗岩成因
        5.1.2 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成因
        5.1.3 早二叠世花岗岩成因
        5.1.4 中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成因
        5.1.5 晚二叠世花岗岩成因
        5.1.6 早三叠世正长花岗岩成因
        5.1.7 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成因
        5.1.8 晚三叠世花岗岩成因
第6章 赤峰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
    6.1 赤峰地区各期次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1 晚志留世小营子铅锌矿二长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2 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3 早二叠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4 中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5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6 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1.7 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6.2 赤峰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6.2.1 早石炭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6.2.3 早二叠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6.2.4 中二叠世—陆—陆碰撞环境
        6.2.5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造山后的伸展(俯冲板片断离)—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6.2.6 中三叠世—持续碰撞造山环境
        6.2.7 晚三叠世—造山后伸展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38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38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5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