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地区中小地震重定位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16 02:35
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2010~2019年的观测报告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山西北部地区ML≥1.0地震重新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显示:震源位置定位误差EW向为0.491 km,NS向为0.469 km,UD向为0.807 km,定位后的均方根残差为0.242 s;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平面分布与定位前的相比较,定位后的震中空间分布更加集中,沿断裂带展布,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在两侧隆起区地震分布较少;重新定位后的深度比定位前更加合理,优势深度分布在6~25 km,基本发生在中、上地壳;7级历史强震破裂区内现今小震活动的频度较低、水平较弱,山西大同盆地中、小地震的活动性相对较高,应该引起重视。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395631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定位前、后的震中分布
从重新定位前、后的地震震中分布来看,重新定位前地震的震中空间分布比较离散(图1a),盆地和两侧隆起区均属于中、小地震频发区域;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空间分布更加集中(图1b),地震震中主要分布在大同和忻定盆地,在两侧隆起区地震分布较少,且绝大多数中、小地震沿断层走向成条带状分布,与....
图2重新定位前、后地震震源深度对比
图2a、b为重新定位前、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直方图。重新定位前的震源深度值主要分布在0~25km(图2a);0~5km地震数目为489次;6~10km地震数目为1146次,占地震总数的43%;11~20km地震数目为466次;其余深度范围的地震事件数达400次,占地震总....
图3忻定盆地历史M≥7.0地震等震线图及剖面位置图
图2重新定位前、后地震震源深度对比3强震区中、小地震空间分布
图4512年、1038年、1626年和1683年四次大地震的深度剖面
由图4a、b可见,从横穿512年7级地震等震线所包围的影响区域来看,整个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偏低(以低震级的活动为主),197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仅为4.2级;靠近主震的极震区下方12~16km有一地震丛,其地震分布密度相对较高外,整个震区的中、小地震的分布都比较稀疏,12....
本文编号:3956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5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