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砖窑湾地区长6 1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优选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2 03:50
本文以安塞油田砖窑湾区长61储层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钻录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资料,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测井解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了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分析、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油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等研究,最终优选出了安塞油田砖窑湾区长61储层各小层的有利区带。(1)依据标志层、旋回特征及油层发育情况,将研究区长61地层划分为长611-1、长611-2、长611-3、长612四个小层,完成全区427口长61完钻井小层精细划分对比,建立起研究区长61等时地层格架。(2)砖窑湾区长61储层沉积体系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间湾微相、河口坝微相、天然堤微相、席状砂微相等,长612...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气藏研究进展
1.2.2 本区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技术研究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认识和结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与沉积演化背景
2.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概况
2.2.2 延长组沉积体系演化
第三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方法
3.2 小层划分对比流程及步骤
3.3 小层划分对比结果
3.4 储层微构造特征
3.4.1 总体构造特征
3.4.2 微构造特征
3.4.3 微构造与油气富集关系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划分依据
4.2.1 岩相标志
4.2.2 粒度特征
4.3 沉积微相划分
4.4 单井相分析
4.5 剖面相分析
4.6 平面微相展布特征
4.6.1 水下分流河道细分
4.6.2 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
4.6.3 沉积微相与产能分布关系
4.7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碎屑组分特征
5.1.2 填隙物组分及特征
5.1.3 岩石结构特征
5.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2.1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
5.2.2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孔隙结构分类
5.2.3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影响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物性分布特征
5.3.2 储层孔渗的相关性分析
5.3.3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5.4 成岩作用特征
5.4.1 成岩作用类型
5.4.2 成岩阶段及其演化
5.4.4 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5.5 储层分类及评价
5.5.1 分类评价标准
5.5.2 储层评价结果
5.6 储层非均质性
5.6.1 层内非均质性
5.6.2 层间非均质性
5.6.3 平面非均质性
5.7 储层渗流特征
5.7.1 储层润湿性
5.7.2 相对渗透率特征
5.7.3 水驱油特征
5.8 储层敏感性
第六章 油藏富集规律及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6.1 油藏流体性质
6.1.1 原油性质
6.1.2 地层水性质
6.2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6.2.1 油藏类型
6.2.2 油藏分布特征
6.3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6.3.1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对油气聚集控制
6.3.2 成岩相带分布对油气聚集控制
6.3.3 储层物性分布对油气聚集控制
第七章 建产有利区筛选
7.1 有利区筛选标准
7.2 有利区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80353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气藏研究进展
1.2.2 本区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技术研究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取得的认识和结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与沉积演化背景
2.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概况
2.2.2 延长组沉积体系演化
第三章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思路方法
3.2 小层划分对比流程及步骤
3.3 小层划分对比结果
3.4 储层微构造特征
3.4.1 总体构造特征
3.4.2 微构造特征
3.4.3 微构造与油气富集关系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划分依据
4.2.1 岩相标志
4.2.2 粒度特征
4.3 沉积微相划分
4.4 单井相分析
4.5 剖面相分析
4.6 平面微相展布特征
4.6.1 水下分流河道细分
4.6.2 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
4.6.3 沉积微相与产能分布关系
4.7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碎屑组分特征
5.1.2 填隙物组分及特征
5.1.3 岩石结构特征
5.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2.1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
5.2.2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孔隙结构分类
5.2.3 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影响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物性分布特征
5.3.2 储层孔渗的相关性分析
5.3.3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5.4 成岩作用特征
5.4.1 成岩作用类型
5.4.2 成岩阶段及其演化
5.4.4 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5.5 储层分类及评价
5.5.1 分类评价标准
5.5.2 储层评价结果
5.6 储层非均质性
5.6.1 层内非均质性
5.6.2 层间非均质性
5.6.3 平面非均质性
5.7 储层渗流特征
5.7.1 储层润湿性
5.7.2 相对渗透率特征
5.7.3 水驱油特征
5.8 储层敏感性
第六章 油藏富集规律及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6.1 油藏流体性质
6.1.1 原油性质
6.1.2 地层水性质
6.2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6.2.1 油藏类型
6.2.2 油藏分布特征
6.3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6.3.1 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对油气聚集控制
6.3.2 成岩相带分布对油气聚集控制
6.3.3 储层物性分布对油气聚集控制
第七章 建产有利区筛选
7.1 有利区筛选标准
7.2 有利区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80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980353.html